在尚田镇尚一村,有一位不抽烟却痴迷收集烟标的86岁老人,名叫沈基华。30多年来,他搜罗了6000多种各个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烟标。
聊天中激发收集兴趣
沈基华收集烟标的爱好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谈起收集烟标的初衷,他仍记忆犹新:有一年,沈基华去了福建的亲戚家,与亲戚聊天中,听到周恩来总理与红梅牌香烟的趣事。几天后,沈基华一看到红梅烟,就被烟标深深吸引了。“当时我觉得那个烟标的图案很特别,很漂亮,于是就萌发了收集烟标的念头。”
此后沈基华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他的影响下,其家人和许多亲友也对收集烟标产生了兴趣,成了收集的好帮手。如今,一些在外地的亲戚还不时给他寄来当地新出品的香烟烟标。经过30多年的搜罗,沈基华已经收集了6000多种烟标,图案各式各样,内容包罗万象。
家里就像“博物馆”
走进沈基华的家,屋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烟标,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这些凝聚了沈基华30多年的心血。
为保存好这些烟标,沈基华专门请木匠做了烟标箱,如今已有近20个。记者看到各种烟标“争奇斗艳”:有软壳硬壳的,有塑料、铁皮包装的;烟标的形状也五花八门,有20支装、16支装、14支装的,也有10支、6支、3支甚至1支装的。沈基华还把烟标分门别类,如动物类的有“金狮”、“雄狮”、“熊猫”、“虎”、“牛”、“兔”;城市类的有“北京”、“上海”、“哈尔滨”、“南京”、“杭州”;旅游胜地类有“黄山”、“普陀山”、“庐山”等等。
沈基华还把收集的2100多种烟标的名称串起来,写成散文,发表在集邮类的刊物上。
走路习惯东张西望
沈基华平时并不抽烟。开始时,他向朋友熟人要,还托一些出差到外地的人员,给他捎来空烟壳。日子一久,沈基华结识了湖南、哈尔滨、宁波等省内外的烟标爱好者,采取邮寄相互交换的办法,增加自己异地烟标收集的种类。
沈基华收集烟标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每逢上街,他都有个习惯,就是东张西望,并低着头,一门心思搜寻地上的香烟壳,一旦发现自己没有看到过的新品时,会欢喜得如拾到百元大钞。有时会拾到被人踩扁的新品烟壳,沈基华捡回家后,立刻把它洗干净,再用熨斗烫平。
欣赏艺术开阔知识面
谈起自己的收藏,沈基华滔滔不绝:“烟标收藏既可欣赏其艺术,又能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其中的学问大着呢。”他说,烟标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每一种烟标可以说都是一件有多种元素构成的艺术品。从图案上看,它们或是国画,或是水彩,或是书法作品,或是摄影作品;从制作上看,有的工巧别致,刻意求新,有的几笔勾勒,淳朴自然。
沈基华说,通过收集烟标,可以了解我国烟标文化的博大及其收藏价值。如毛泽东主席喜欢抽的恒大牌香烟的烟标,市价已经高达4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