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金时荣义务理发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1-26 08:55:42

   “小银行”

  让学生懂得勤俭节约

  返聘在台州路桥区成人中专当老师的陈金泉告诉记者,上高三那年,他的班主任就是金时荣老师。陈金泉说,金老师爱生如子,学习上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是在生活上对学生却很关心。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农村、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他更是特别的关心。

  陈金泉随后给我们讲述了“小银行”的故事:

  为了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金老师在班级里创办了一个“小银行”。同学们把父母给的5分、一角的零用钱捐到“小银行”里,而金老师自己也掏出了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捐给“小银行”。陈金泉说,他曾担任过“小银行”的“行长”。大家存在“小银行”里的钱,是专门用来资助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的。一些同学生活遇到了困难,或者没钱买学习用品时,“小银行”就会出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陈金泉记得,有一位姓辛的同学,父亲生病后,读书的费用成了问题,于是,“小银行”就发挥了大作用,资助这位同学继续完成学业。

  “金老师善于通过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在教书的同时,一直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作为教师,我从金老师那儿要学的东西真是太多了。”陈金泉感慨地说。

  “铁扫帚”

  培养学生“爱劳动”

  在台州黄岩区东城街道办事处企业党工委的会议室,路桥中学74届学生张保国,给记者讲述了“铁扫帚”的故事。

  当时是班团支部书记的张保国回忆说:有一次,金老师去一学生家里家访,他看到学生家长正在砍院子里一种叫不上名的植物,然后把它扎成扫帚的样子。金老师拿在手,觉得精巧牢固,很顺手。那位学生的家长告诉金老师,这种植物当地人叫“铁扫帚”,种下后两个月就长成,砍下来扎好当扫帚用,特别耐用。

  金老师听说后,当场就拜师学艺,离开时还讨取了一些“铁扫帚”的种子。第二年,金老师带着班里学生在校园里试种,当年砍下后就和学生一起扎了20多把扫帚,送给各个班级。从那以后,种“铁扫帚”、扎扫帚、送扫帚,就成了金老师所带班级的传统。

  如今担任黄岩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的杨明荣记得金时荣曾经这样说过:“搞好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能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情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杨明荣记得,有一年金老师带着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一共扎了175把扫帚,全部赠送给学校教职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还专门推广“铁扫帚精神”,“别看一把扫帚只有几毛钱,咱们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如果都能自扎自用,那就可以节省好几千元”!

  金时荣调到镇海中兴中学后,在把“铁扫帚”种子带回来的同时,更是把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传统也带了过来。他在中兴中学成立了一个“铁扫帚小组”,指导学生在校园的角落里开垦出了一块实验田。春天时播下种子,收获时节,他组织学生把收割到的枝杆晒干理顺。他的办公室俨然成了手工作坊,桌子上放着铅丝、老虎钳,地上整齐地堆着晒干的“铁扫帚”枝杆,他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捆扎成形。学生们做的扫帚有大有小,金时荣说这样好,大的用来扫地,小的可以扫床。学生们很喜欢这一实践活动,一届接着一届。

  直至如今,一位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铁扫帚”,依然深情地说:“那是我记忆深处最有意义、最受启发的事了。扫帚,到处可以买到,而用我们自己双手做出来的扫帚,不仅代表着收获,更代表着一份执著与追求。金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培育我们成长!”

  在金时荣的家中,他逝世前坐着的沙发上,还搁着一把50多厘米长的“铁扫帚”:扫帚柄有点旧了,下端用铅丝牢牢地扎着一蓬淡黄色的干枝,边上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扫帚的外观就像一支很大的毛笔。这是金时荣亲手扎制的,给老伴用来打扫沙发和床铺。

  宁波日报记者  冯小平 沈孙晖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