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新闻网讯 据报载,我市通过细化分类、劝导救助及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得常年流浪在姚城的乞丐从600余人降至40余人。读罢这条消息,笔者近段时间以来对于街头流浪人群减少的好奇终于有了答案,同时,也为有关部门能够人性化对待“街头乞丐”拍手叫好。
其实,“街头乞丐”这一群体对于许多城市而言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曾几何时,走在姚城较繁华的路段,没隔几米就有几个拿着饭碗向你乞讨的人,他们中有年老的,有年轻的,甚至还有儿童。乞讨的方式更是多样,有靠身体残疾博取同情的,有靠表演杂技换取赏钱的,但更多的是直接上前乞讨。其实,如果确实因为家庭贫困或身体原因通过乞讨糊口的话,许多民众还是愿意给予帮助的。但是,“街头乞丐”中的许多人都是职业乞讨人,一旦路人不愿意给钱,就一路尾随,有的还拖拉路人的衣服,让人被迫给钱。久而久之,人们对“街头乞丐”不再抱以同情而是充满厌恶。如今,我市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救助管理工作的方式,联动民政、公安、妇联等部门,采取多种方法,用人性化的方式分门别类对待不同的“街头乞丐”,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发挥了自身特长重新找到了工作,抑或是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摆脱“街头乞丐”的称号,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走上自食其力、自谋职业的道路。
姚城“街头乞丐”问题的解决,既是我市城市管理出彩的一笔,也为其他城市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借鉴。同时,笔者认为,用人性化方式对待“街头乞丐”的做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同样值得学习和借鉴。只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搞“一刀切”,许多难题就会得到妥善解决。 (吕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