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是她学生永远都关心
对于张彩花老师来说,学生一旦进入她的班级,就是她要照顾的孩子,不管是在校还是毕业在外。“她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学生操劳着。”张老师的丈夫金长春说。
在学校,张老师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准则,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张老师又成为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师、创业的启蒙师、工作的联络员。
张老师为人随和,与许多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毕业后,有什么事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她。烹饪班毕业的学生想去外面承包饭店,会来咨询张老师;机械专业的学生自己创业去接业务单子,也会来跟张老师商量;更多的时候,毕业生们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创业中的艰辛和快乐,介绍创业经验,交流创业心得,出谋划策,照顾业务,甚至共同商讨某位同学的婚姻问题。每当自己的学生在创业路上遇到难题,张老师就会发动全班同学的力量来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张老师的家就是一个创业俱乐部,学生有事都在她家商量。”熟悉张老师的一位同事说。
“是张老师激起了我的创业欲望。”95届机械(4)班的牟良永告诉记者。他原先是一名技术工人,脑子灵活,爱钻研,在技术创新上有一手。当时,他在一家公司做技术工人,通过自己钻研,创新了一项制作工艺。在几次的同学聚会中,张老师听到了他的事情后,就鼓励他说,自己有一门这么好的技术,应该出来创业,并为他向其他同学联系启动资金,最终创业成功。“如果没有张老师的指引,现在我可能还在打工。”牟良永说。
有了张老师这个“桥梁”,同学们毕业后依然联系紧密,张老师经常组织毕业同学进行聚会,为学生们提供广阔、开放的沟通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实现便利、快捷的共享。
张老师用自己的爱心与责任践行着一位班主任的崇高情怀,她的高尚师德催发了一个新的职业教育命题的产生。
上世纪90年代末,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引起了职教中心领导的注意。校长盛高成说:“学校一直推行创业教育,但之前一直都局限在学校里面,并没有把创业教育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学生毕业之后。”根据张老师的教育实践中,职教中心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为学生一生规划,让学生一生受益”的教育理念,开始推行“班级后文化”建设。“张老师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先行者。”盛高成说。2007年,职教中心创业教育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95届机械(4)班现象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为表彰她在职教终身教育上所做的贡献,张彩花被授予“终身班主任”称号,她是迄今为止宁海职教中心唯一一名得到这个荣誉称号的班主任。
东南商报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陈云松 周武军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