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纪大正在认真地写天气日记。
每年元旦前夕,鄞州区章水镇崔岙村的农民崔纪大总要到新华书店去买一本历书,准备写新一年的气象日记。
今年70岁的崔纪大,精神矍铄,还天天下地干农活。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看书、旅行。最令村民们叹服的是他坚持记录了47年的气象日记。如今在他的案头还整齐地收集着33本。
“天上云钩钩,地上雨淋淋”“东北风,雨祖宗”……翻开这些历书,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气象农谚、当日的气象变化以及农事活动等。
崔纪大曾根据这些气象日记成功预测了2003年的贝母上涨行情,把自己种植的贝母最高卖到每公斤240元。他也因此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贝母大户”、“农民气象家”。村民对气象变化或农事安排把握不准时,都会向他请教。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崔纪大老人的家里,翻开那些历书,过去每一天的气象历历在目。老人很和善,也很健谈,他用一本本气象日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象情缘。
小学时就会看云识天气
崔纪大与气象结缘,还要从他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段趣事开始。
1953年4月1日,他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姜老师宣布:“明天,我们到四明山王西岗去远足(踏青),还要听老革命讲战斗故事。”同学们都很高兴。突然,崔纪大想起当天早上迎面吹来的是东北风,天上还出现钩钩云,于是举手对老师说:“我父亲讲‘天上云钩钩,地上雨淋淋’,又说,‘东北风,雨祖宗’,估计明后天要下雨。”
姜老师被他的一席话惊呆了,转而投来赞许的目光,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就去与校长商量,调整了计划。
果然,第二天开始连续下了2天雨。事后崔纪大还受到校长的表扬,他能看云识天气很快就在学校传开了。
崔纪大从此迷上了气象知识。
每天坚持记录天气变化
1963年,农校毕业后的崔纪大到宁波鄞州的樟村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深刻地体会到了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如,番薯苗插下后不下雨就要枯死,稻割后碰上雨天就要抽芽,5月份贝母起土必须立即加工晒干,因为紧接着就是梅雨天……
当年5月,崔纪大家门口的柱子上装了一台有线广播。从此听气象预报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哪怕干活再累,他也要把气象预报记录在本子上。他听完天气预报,把第二天的阴晴、雨水、节气等情况一一记录,但天气预报是宏观的,没有深入到每个地方,因此他还要对照当天的天气进行修改。
从1963年至今,崔纪大每年都要记录一本气象日记,这些日记成了章水镇47年来气象变化的真实写照。因为时隔多年,部分已经遗失,目前他仍保存有33本。
这些气象日记都记在日历上,那些用铅笔、圆珠笔等各种笔迹记录的气象日记让人真实地触摸到了岁月的痕迹。
气象日记成就种植大户
在章水镇,村民种植的作物主要是贝母。1982年之前,崔纪大都是给生产队种地。1982年后,崔纪大给自己种地,他成了村里有名的贝母大户,而其种植贝母的成功,气象日记功不可没。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崔纪大根据气象变化,成功预测贝母的行情,一举创造了“贝母大户”的奇迹。
在1997年11月13日到1998年2月5日这85天时间里,雨天占到65天,是常年的3倍,雨量也特别大。而1998年的夏季,摄氏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58天。根据这两种近乎灾害性的天气状况,崔纪大预测到樟村的特产贝母将大幅度减产,由此必将带来价格的上扬。1999年,他及时购入400公斤贝母种子扩种。果然,在随后的几年里,贝母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高峰时曾达到了每公斤240元。
同时,提前预知天气对防御病虫害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贝母容易遭受金龟子幼虫的侵蚀。每年6月下旬,是金龟子的产卵期,幼虫的孵化约10天。崔纪大在记录每天的气象日记时,一旦发现连续五六天没下雨,就要加重杀虫药剂,做好防病虫灾害的准备。降水量大小对虫害的影响,也是他从气象记录中总结出来的。
正是因为掌握了这个规律,崔纪大逐渐成了当地的贝母种植大户,如今其种植面积已有两三亩。
耕作田头搭建“第二书屋”
如今,崔纪大在章水镇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贝母大户”、“农民气象家”。当地村民对气象变化或农事安排把握不准时,都会向他请教。而崔老总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崔家是个“耕读之家”,在田间地头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崔纪大酷爱读书。崔纪大的老房子不大,但是他专门辟出了两平方米的小书房,在书房里读书、记录气象日记。在他耕作的田头,他也搭建了一间小屋,那里是他的第二书室,干活累了,就到小屋里去读读书。阳光从窗外斜射进了崔纪大的书房,书桌上的《狼图腾》还有刚刚翻过的痕迹,书签是他随手拾来的银杏树叶。
“近10年来,这里的温度普遍提高了。”崔纪大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47年的气象日记,带给他感受最深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化,更多是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这些年来,除了关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他也从未停止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思考。不久前,他写的《我的气象日记》获得了人民网气象日征文三等奖。
崔纪大说,只要还能写,他会把气象日记继续下去,不仅自己获益,也可以跟村民一起分享。
东南商报记者 陈爱红 戎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