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近日,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的李白、赵波等6名同学带着亲手制作的香包和刺绣作品来到庄市,向他们的师傅余永翔老先生交上作业。看着几名大学生徒弟的作品,余老先生高兴异常,因为刺绣和香包这两项民间艺术从此有了大学生传承人。
余永翔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的传承人之一。说起与余老的结缘,缘于一本书。人文学院大三学生洪薇告诉笔者,有一天,辅导员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题为《宁波风物》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宁波民间技艺的调查,这些民间技艺都是宁波地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惜相当民间技艺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却后继乏人,濒临“断代”。这一状况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几经商量,洪薇等几名同学决定以此为课题,对宁波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挖掘宁波的地方传统文化。
今年7月,6名同学来到镇海庄市,拜访了余永翔老先生。余老有着一手制作香包、刺绣的绝活,可惜也是后继乏人。在余老的家里,余老为几名大学生现场制作了香包、刺绣,欣赏着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大学生们啧啧称赞之余,不由得为这些绝活濒临灭绝而深感痛惜。“我们何不发动大学生接过这根传承接力棒?”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没多久,余老应几位同学之邀,前往学校讲座,令他没想到的是,有着200多个座位的阶梯教室,居然座无虚席,而且不少还是男学生。讲座中,同学们手拿针线,在余老的指导下,现场学艺。一个半小时下来,一个个漂亮的香包呈现在眼前,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民间传统技艺的兴趣,他们开始分批前往余老处学艺。其实,不止是香包、刺绣,像“三门石窗”、“十里红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早已走进了宁波工程学院的课堂。
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该校党委委员陈方猛博士对当代大学生主动了解、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非常高兴,他说,大学生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有助于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特质。
宁波日报记者 陈 敏 通讯员 钱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