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改革引擎”带动宁波农村奔向全面小康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2-04 08:51:02

  编者按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实施“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宁波特色新农村建设,强化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高,到2008年已连续5年居全省11个市前列,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4年居全省各市之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发布的《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监察报告》显示,2008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7.3%。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7.3%的背后”系列报道,对此作深度分析,总结我市近年来加强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经验,以进一步树立信心,推进我市城乡科学发展、统筹发展。

  【精彩数据】2008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7.3%,比上年的85.5%提高了1.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从农村全面小康的18项指标来看,我市有12个指标实现程度已达100%。

  【幸福感受】江北区农民陈伟康和孙莉夫妇因自主创业开办“亿佳”广告公司急需资金,近日从信用社拿到了首笔农房抵押贷款后,他俩十分高兴:“一直想买一台雕刻机,但手头资金不够。这回用家里的房子做抵押,一下子贷到26万元,不但可以去购买设备,还多了流动资金,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啊!”

  江北农民能贷到大额贷款源于该区的一项金融改革。今年,江北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半年来,1035户农民获得抵(质)押贷款6000多万元,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

  近几年来,我市农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近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发布的《2008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监察报告》显示,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高,连续5年居全省各市前列。前不久发布的《浙江省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宁波市综合得分84.92分,连续4年居全省之首。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城乡统筹工作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城乡统筹谋划早,各项惠农政策力度大,且持之以恒,同时,各地大胆探索,冲破陈规,农村改革不断突破,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城乡一体化。”市农办副主任周建飞说,改革的主线贯穿“三农”工作始终,成为带动我市农村奔向全面小康的强力引擎。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农村落后于城市。如何通过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我市谋划早,起点高,步子大。早在2004年,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以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决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城带乡,以工促农。2005年初,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纲要》。之后,又确定了余姚、江北为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从试图以“加、减、乘、除”法缩小城乡差别,到提出“城乡联动”等“六大联动”的战略构想,加快农村发展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

  一系列配套改革,一项项创新举措纷纷出台和实施,推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大大改善农村环境,惠及数百万农民。让我们择其要而述之。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以各级政府买单的“菜单式”方式大规模地培训农民,累计培训农民达146.2万人,转移就业35.7万人。

  ——持续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村1836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扶持下山移民,户均补助1万元左右,2004年至2008年,已有13110户高山和海岛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

  ——“村企结对”新办法,鼓励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参与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年多来,全市结对企业累计到位资金4.85亿元。

  ——探索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通过量化和盘活集体资产,让参股农民从集体经济中分到红利,全市已有股份经济合作社438个。

  ——正在实施的农房“两改”,已启动建设用地试点项目15个,制度改革试点项目18个,在建农房集中建设项目92个。

  ——以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30万亩,流转率52%,处于全省首位。  

  各县(市)区的农村制度改革也不断突破,取得喜人成果。余姚、慈溪率先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加快农民转岗就业步伐;鄞州率先为老年农民发放生活补助金,实现普惠式的养老补助政策;江北率先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等静态资产“唤醒”;象山先后推出渔船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镇海首创农民联保信用贷款,首创村务公开数字电视点播……

  这一项项农村改革带来一股股强大的动力,推进我市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2008年全市2558个村集体总收入达38.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宁波日报记者 朱军备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