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几个找不到家的孩子,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在市救助站开设的这个特殊课堂里,孩子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可是提到家,他们的目光总是充满了迷茫。
昨天上午9时,记者来到市救助站,看到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课堂,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他们上课。
据讲课的大学生志愿者陈同学介绍,他们是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大一的学生。两年前,他们的上两届同学从晚报上看到救助站有许多孩子想学知识的报道后,就和救助站一起办起了这个特殊课堂。陈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每到周六或周日就来给这些孩子上课,孩子们也特别期待这一天。
说到这儿,陈同学把一个叫董乐的孩子叫了过来。董乐看上去是一个比较活泼的男孩,他说他今年15岁,老家在重庆某个小山村。他也搞不清什么原因,自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1994年5月,由养父董永才领养,未上户口。养父54岁的时候去世,养育董乐15年。董乐听说有老乡在宁波打工不错,就自己买车票来到宁波。因为年纪太小,再加上没有身份证,在宁波根本找不到工作,后来流浪街头,被人送至救助站。他对记者说,现在家没了,真不知道怎么办。
那个一直躲记者镜头的女孩子叫刘晓微,今年13岁。她说她的老家在云南,生出来几个月就被亲生父母抛弃了,由一对老夫妇领养了8年。老夫妇去世后,被另外一对夫妻领养了2年。由于他们对其打骂等原因,就自己逃了出来,辗转到了宁波,后被派出所送到了救助站。她说她不愿意回原来的家。
除了董乐和刘晓微外,还有四个孩子。一个叫杨金仙,女,10岁左右,四川人。她称父母均在宁波打工,但不知道父母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一个孩子叫吴俊方,男,家庭详情不知。记者问他的情况,他好像在回避什么,一直保持沉默。
另一个女孩子叫王青,10岁左右,贵州人。由好心人送至救助站。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她好像是贵州人,经常提到家在火车站附近,父亲叫王史军,母亲叫熊天子,如果对贵州情况熟悉的人,可以到救助站和她交流一下,看能不能找到她家的具体地址。
还有一个男孩,大家都不知道他姓什么,大家叫他哑巴。
据救助站业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几个孩子长期滞留救助站,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也找不到具体家庭地址。虽然孩子们在救助站里不缺吃不缺穿,但长期脱离家庭生活,对他们将来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这几个孩子将来的安置问题,着实让救助站很伤脑筋。救助站毕竟是临时性救助机构,只是孩子们“暂时的家”。
宁波晚报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黄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