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征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2-08 09:58:31

上林湖文明碎片。(桑金伟 摄)

  悠悠历史长河,流淌着宁波先民们改造自然、创建家园的艰辛与豪迈;巍巍四明古地,散布着他们意匠巧工、睿智灵气的创造成果。千年名城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遗存和内涵积淀,承载着宁波的辉煌历史,见证了宁波的演进历程,凸显出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特征。

  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

  1973年在姚江畔的河姆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确立,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祥地。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宁波先民们就已择水而栖,繁衍和生息在这片美丽沃饶的土地上。已经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有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架山遗址,江北区的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奉化的名山后遗址,象山的塔山遗址等。其中2001年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叠压6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7000年—5500年。傅家山遗址位于慈城镇西北部的傅家山,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古村落遗迹和丰富的遗物,对研究河姆渡文化早期聚落形态和文化演变进程具有较大价值。

  名城之点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3000年。

  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的突出表现,世所罕见,其榫卯结构相当先进,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反映了宁波先民们的高度文明。

  水稻的栽培,外国学者一向以为从日本、印度传入中国。河姆渡大批人工栽培籼稻和粳稻的发现证实,世界上籼稻的发源地之一在宁波,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有粳无籼”的空白。

  河姆渡遗址出土8支木桨,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中以水生动植物为多,特别是鲨、鲸、裸顶鲷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凭借舟楫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这在经济活动和与外界交往中有重要意义。

  唐宋以来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

  宁波的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水上活动,境内的句章港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重要港口。唐代,随着明州城的崛起,对外交通贸易日趋繁荣,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和重要的瓷器贸易中心之一。今东渡门外至灵桥门一带,是当时日本遣唐使、唐商明州登陆地,现在建有遣唐使入明州登岸纪念碑。两宋时期,同日本、朝鲜、东南亚和阿拉伯诸国的友好往来更为频繁,北宋在明州设立市舶司,对外贸易进入了鼎盛时期,其时与广州、泉州并称为我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江厦古码头,是东门口码头遗址北宋外海船的出土,证明我国海船创制减摇龙骨比欧洲使用减摇龙骨早六个世纪。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驰海禁,次年即在宁波设立浙海关,为当时中国四大海关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曾经关闭的浙海关再次设立。

  名城之点 唐宋海运码头

  1978年8月和1979年4月,宁波市文管会曾先后两次派员对宁波市区东门口交邮大楼施工范围内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古代海运码头三个,外海船一艘,以及大量宋元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和青白瓷等,为研究我国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明州的码头设施、对外交通贸易和造船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

  甬城,以其浩瀚的人文气质,成为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陶瓷文化、建筑文化、藏书文化、浙东学派……构成了浙东文化灿烂深厚的广度与深度。它们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陶瓷文化: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上林湖集我国瓷器的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身,在我国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汉至北宋的窑址一百余座。是我国目前烧造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址之一,展现了越窑从创烧、发展、繁盛至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越窑窑址著名的还有东钱湖窑址及奉化白杜、象山黄避岙等古窑。

  宗教文化:名列“五山十刹”的天童寺为曹洞宗的重要道场,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历来是僧才荟萃和国际友好往来的场所。阿育王寺素负“东南佛国”的盛名,是临济宗的重要道场。而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均在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

  浙东学术:自北宋“庆历五先生”、南宋“淳熙四先生”为学术发端,明州逐渐成为浙东学术重镇。明代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明末清初,以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黄宗羲开创了浙东史学派及其哲学思想,万斯同、全祖望、徐时栋等人继承与传播这一学派,对国内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东学派“言性命必究于史”与“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思想精神,造就了不少为当时社会作出卓越贡献、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名城之点 浙东学术三大柱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作为浙东史学鼻祖,治学的特点,是从儒家经义和纯粹理学的框框中解脱出来,提倡以六经为根基,兼谈历史,贯通经史,通达古今,经世致用,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万斯同(1638年-1702年),字季野,号石园,万泰的第8子,经学家万斯大之弟,黄宗羲的学生,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官修《明史》主要修撰者之一。

  全祖望(1705年-1755年),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全祖望的学术贡献有四点:留下了表彰民族气节的珍贵文献;揭示清初学术之精髓;完善了《宋元学案》;为清代浙东学派继往开来。

  藏书文化:宁波是文献名邦。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象征。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私人藏书楼。现藏阁古籍30余万卷,约13万册,成为四明文献之邦的缩影。其他如五桂楼、伏跗室等亦是藏书文化的杰出代表。

  建筑文化:宁波的建筑文化既有保国寺“无梁殿”的举世奇迹,又有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淡雅悠然。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为单檐九脊殿。整个大殿的全部结构皆用斗拱之间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故被称为“无梁殿”。无梁殿结构独特,气势宏伟,比世界建筑巨著《营造法式》还早90年,成为《营造法式》的实例见证。

  宁波民居,小青瓦、清水墙、梁架古朴、门窗精巧,独具风格。

  明清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前沿

  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人民具有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明代的抗倭,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清光绪年间中法战争的抗法,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作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等,为我国的反侵略斗争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唐宋以来甬江口就驻水师,北宋这里是打造神舟的造船场、明州第一码头。遗址中尚保存了南宋时的摩崖石刻(照),元代梵文摩崖石刻。明清时期,宁波是抗倭、抗英、抗法等反侵略斗争前沿,在全国可算保存海防遗址最集中最丰富的一处。

  名城之点 镇海口海防遗址

  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2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谢安良)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