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乡接轨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12-11 09:11:14

  【精彩数字】2008年,我市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48.6万,人均筹资水平已达到193元,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8%,较2004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年均递增1.8个百分点,并首次实现了农村全面小康的标准。

  【幸福感受】镇海蛟川街道石塘下村创办“爱心就业基地”,许多老年妇女在家门口做些针织品、纸制品外加工活计就能赚到钱。负责这个基地的胡锦蓉月收入也有近千元。她说,村里不但帮村民介绍职业,还代办计生、社保、保险等8个方面的事务。

  胡锦蓉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各种事务,得益于镇海区正在推进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据镇海区农办主任王志强介绍,将城市社区的服务理念渗透到村,项目审批窗口化,管理经费财政支出。

  如今,该区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9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据了解,建房审批、计生服务、户籍申报、身份证办理、工商登记、社会保障、司法服务、暂住证办理、职业推介、困难补助等项目,在村民服务中心都可以一一办妥。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就是让村民办事与城市居民一样方便。转移就业,是我市农民急需有人指导帮助的大事。余姚市早在2003年就试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建立了资源整合、三级联网、延伸到村(居)的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信息网络,同时,还创办了21个引导性培训基地和“大岚保姆”等12个特色培训基地,近5年来,有近12万名农民实现了就业转移,农民就业非农化率达到90%。

  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拓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鄞州区2006年至2008年相继实现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免学费职业高中教育、免学费普通高中教育,率先实行了12年的免费教育。江北区出台了《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片学前教育布局规划,完成了农村初中布局的调整,实施了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

  社会保障城乡对接,医疗网络向农村延伸。近年来,我市广大农民亲历了从养儿防老到政府养老的转变过程。余姚市率先从制度层面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障(险)全覆盖。2008年,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88%。另外,建成了275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室、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鄞州区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三个全覆盖”体系,全区有239家村级卫生服务站完成标准化改造。慈溪市在城乡养老保障实现“无缝对接”后,近期将试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并轨运行”。镇海区新农合人均筹资额从175元提高到320元,同时,在全市率先免费为参合农民加保意外伤害险,并每两年给农民作一次免费体检。

  在全国较早实施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从开始时的“应保尽保”、“即征即保”,发展到现在的“先保后征”,被征地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为54.9万人,已有37.9万名农民每月领取养老金,覆盖96.3%的村。另外,被征地农民中,还有22.3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6.2%。这两者相加,全市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达77.2万人。

  如今,宁波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业有指导、就学有补助”。余姚市兰江街道兰墅桥村农民钟涨海旧房拆迁搬进了93平方米的新房,还获得了七八万元补助费。他和老伴每月能领取600元的养老金,他在社区当门卫,月收入也有650元。

  记者 朱军备 镇海记者站 李阳育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