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创建在市老年大学的“市民书屋”,已成为许多学员的好去处。 (记者 张柯/摄)
中国宁波网讯 去大型图书馆的路远了点,那就把书搬到市民身边吧!一年多来,本报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联合开展的百家“市民书屋”建设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捧,目前已经超额完成任务,实际投入使用的“市民书屋”达120多家,服务读者10多万人。
读者说,这是一种创新
昨天,在宁波老年大学8楼敞亮的“市民书屋”内,墙上两行大字引人注目:读书有味忘身老,病需书卷作良医。普通话班的学员何祖德老人说,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我也去过,好虽然好,就是觉得路太远了,现在从图书馆里挑一些老年人喜欢看的书放到了老年大学里,这种做法确实是一种创新!
宁波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德芳说,目前学校的书屋内有书籍1500多册,全部来自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学校没有为此花一分钱,而且还可以不断更新。如今老年大学的学员已有近万人,很多学员经常趁课余时间来书屋借阅。有时老人们想借一些书屋内没有的书,学校就跟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联系,一般都能很快找来,非常方便。
前天,记者还来到海曙的81890服务中心,该中心内的“市民书屋”前身是个主要为盲人服务的图书室,自从成为“市民书屋”后,各类书籍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还配备了7台电脑,其中4台电脑装有读屏软件及耳机,以方便盲人朋友上网与检索资料。该书屋的专职管理人员张慧慧说,书屋的建立受到了附近市民的欢迎,双休日来的读者比较多,有时市民提出找新书的要求,还可以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出资购买,然后尽快借给有需要的市民。
在江北工业区管委会内也有一家“市民书屋”,拥有书籍3000多册,绝大多数是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提供的,分门别类放置得非常整齐。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附近有不少企业前来办理了集体借书卡,一次可借书50册,然后供本企业员工借阅。曾有企业提出需要不少机械模具类的专业书籍,书屋很快把这些书从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找了来。
“市民书屋”覆盖全市
去年10月推出的百家“市民书屋”建设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在专业图书馆与尚缺乏较好读书条件的基层企事业单位、社区乃至农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读者就近享受到图书馆的海量资源,并计划在2009年底以前建成100家“市民书屋”。
昨天下午,在宁波老年大学举行的“市民书屋”建设座谈会上,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副馆长胡春波开心地说,该活动一推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拍手欢迎,图书馆方面至今共接受咨询2000余次,除已建成的120多家外,接下去还有30多家待建。这些参建单位涉及面非常广,真正体现了“市民书屋”的市民性,它们既包括企事业单位,也有社区、乡镇、学校、部队,甚至还有看守所。在地域上,不仅涵盖了市六区,还辐射到了奉化、余姚、宁海等区域,基本实现了全市覆盖。由此,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走出图书馆办图书馆”的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赢。
一年多来,本报对此项活动一直进行跟踪报道,至今已连续报道10多次,从而让更多的单位、市民了解这项文化实事工程,推动“市民书屋”的建设与发展。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也为“市民书屋”累计投入图书10万多册,广大读者不仅可以就近到身边的书屋借书、还书,还可以通过读者卡,免费享受数字图书馆的海量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等,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体验。
书屋的明天会更红火
在昨天的“市民书屋”建设座谈会上,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副馆长胡春波表示,明年他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一方面建设更多的市民书屋,另一方面也要为现有的“市民书屋”做好后续服务。本报副总编徐子鸣说,在宁波大力建设“文化大市”的背景下,“市民书屋”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来进行推广,对此晚报非常乐意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与宣传优势,让更多市民享受这份“文化大餐”。他还建议,目前百家“市民书屋”顺利建成,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各有关方面不妨再适时搞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如读书竞赛、征文比赛、主题沙龙、专家讲座等,以进一步扩大“市民书屋”的影响力。
宁波晚报记者 张海华 张柯 通讯员 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