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三枪>宁波"打响" 观众笑得够呛吓得不轻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9-12-11 13:06:00

  一个赵家班,一位名导演,一出闹喜剧,一次新尝试。昨晚,糅合了诸多话题的惊悚悬疑喜剧《三枪拍案惊奇》在宁波上映。阔别影坛三年之后,张艺谋带着一帮“二人转”演员在西北大地上到底倒腾出了一个什么玩意儿,成了《三枪》也是2009年贺岁档最吸引观众的看点之一。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喜剧片,自认不是行家里手的老谋子一开始就谦虚谨慎,对新作的期待也头一次降低为“不冲任何奖项,就图让观众笑一回”。如果真的只是这点要求,记者从观众几分钟就爆笑一次的情况,便可判断《三枪》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不过,蛰伏已久的张艺谋显然不止这点追求,喜剧的外衣,惊悚的故事,荒诞的本质,还时不时地抛下爱情的“催泪弹”,重重布局下,难怪有观众感慨:“被狠狠忽悠了一把!”

  第一枪:打色彩

  大红大绿太扎眼

  有人说,张艺谋的成名充满了机会主义,早年他就在《黄土地》、《红高粱》中用大红大绿为中国贴上了色彩标签,如今又俗又乡土的视觉风格俨然成了张艺谋作品的代表性元素。《三枪》最先为人争议的恰恰也是这所谓“大俗大雅”的“红配绿”。

  无论是红得仿佛要“烧”起来的西北大地,还是时而蓝得发亮,时而黑得逼人的广阔天空;无论是一身鲜艳桃红的小沈阳,还是翠绿的闫妮、幽蓝的孙红雷,都让观众有隔着滤色镜看电影的错觉。其反差程度和对比效果比《英雄》等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一位女影迷走出影院后仍不断追问:“这些场景确定不是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

  第二枪:打搞笑

  雷人的不仅仅是台词

  上映前,张艺谋曾公开表示:“《三枪》至少要让观众笑20次!”记者在现场数了数,绝对不止这个数,不少宁波影迷还很“捧场”很配合地从头笑到尾。

  当然,一看演员阵容就该明白,搞笑基本没张艺谋什么事。赵本山、小沈阳、毛毛加“佟掌柜”闫妮,《三枪》几乎就是一个春晚大小品,闹腾的也是“二人转”的路子。《三枪》的笑料集中在前40分钟内,赵本山横着一对斗鸡眼出场,小沈阳挠人心扉的一“嚎”从年头到年尾,闫妮既泼辣耍横又风情万种,还有毛毛鬼哭狼嚎的一笑。几位搞笑能手各显本领,一个接一个地抖着包袱,每隔几分钟就能制造一串笑声。

  雷人台词更是一筐又一筐,古代英语、网络流行语、春晚段子……都被拿来博君一笑。听小沈阳阴阳怪气地说“谈恋爱这东西分为三个阶段,馋、粘、烦。”赵本山精辟地总结“你还青春哪?你都立秋了!”闫妮气急败坏地抱怨“本想遇到你,我就找到了一个肩膀,没想到却是个假肢,还是次品!”还有“你是南坡腕(No.1)!”“让你给抢答了!”“太刺激了!”“掌柜,卡住了。”等等,想不笑都难。

  雷人的除了台词,还有主题曲。“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都是木头,都是他舅;他舅木头;木头他舅……”这段出自张导之口的RAP早已在网上流行开来,非把观众“雷”个“外焦里嫩”不可。

  乐就乐了,至于“西北人为何操一口东北腔”这样的逻辑问题,不少影迷表示,“本来就没把电影往真实情节上靠,随它去吧。”不过,现场也有几位“较真”的观众提出异议,影迷倪小姐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电影都用雷人台词搞噱头,这招都快被用滥了。张艺谋现在才跟风,而且很多都是网上抄来的,是不是太没新意了?”

  第三枪:打惊悚

  几个主演挺出彩

  自从拍“中国式大片”起,张艺谋就被外界诟病为“不会讲故事”,而观众对《三枪》的评价却是“情节完整,紧凑抓人”,当然,这不完全是张导的功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血迷宫》的编排。也正是《血迷宫》为《三枪》定下的主线,让其最终没有迷失方向,而沦为一出“闹剧”。

  影片的风格在后半部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杀手孙红雷见钱眼开,干掉了雇主麻子,奸夫小沈阳恰好撞见,情急之下把尚未气绝的麻子活埋了,杀手见事情败露,又追杀这对偷情的男女,结果机关算尽反而算掉了自己的性命。一股阴郁、恐怖的气氛霎时弥漫开来。也正是影片风格的转变,才让观众看到了几位主演多层次的表演。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沈阳,影片结尾一改以往的“娘娘腔”,为救情人展露出“纯爷们”的一面。尤其是发现老板麻子被杀,李四活埋麻子一段,小沈阳将人物从心虚到害怕,演绎得惟妙惟肖,还不忘穿插“摔跤”、“贫嘴”等笑料,让人看得又笑又惊,十分难得。

  闫妮的表演也颇受观众认可。除了基本的嬉笑怒骂,她还将一个受尽丈夫凌辱,一边忍气吞声一边伺机报复的老板娘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逗人一笑之余,还让观众为她和李四的感情心生怜悯,为她的命运唏嘘不已。还有孙红雷,虽然台词寥寥,但一个眼神,几个动作就表现出杀手的冷酷和贪婪。

  最后,提醒各位,电影结束别急着走,字幕滚动时,还有一段小沈阳演唱的主题曲和演员群舞,孙红雷的舞技不错,可别错过了。(记者 张磊杰)

  影评人说《三枪》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的每部电影都不缺乏关注,不论是褒奖还是批评,总会形成社会热点。究竟值不值得花近百元的票价去看《三枪》,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观众中的专业人士,几位影评人、专家昨日在看完《三枪》后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孙孟晋:糟蹋国人的娱乐氛围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贬低了中国人智商,糟蹋了中国人的娱乐氛围,这是丑陋中国人内心的低能电影。一点都不好笑,而是很可笑。电影上呈现的东北二人转,抹杀了民间戏曲的魅力。闹剧不闹,基本上是一人转。张艺谋的创造能力只有这么一点可怜的借用,可看作他躲到阴暗角落里,一个人意淫了一把他的恨意和低俗。张艺谋自认为开创了喜剧+惊悚电影模式,这是一种误会,没有艺术可言。他只是在粗俗不堪的本质上进行抛光,但是始终不能改变他低劣的内在本身。

  顾晓鸣:张艺谋打的不是三枪,是寂寞

  “印象”张艺谋做过了正义者,做过了“英雄”,做完了奥运会开幕式。如今的他内心一定很郁闷——之前做那些崇高的作品十分用力,这次就彻底地放纵一次自己,“三枪”简而言之就是“英雄精致地拉了一泡屎”。

  电影内容空虚,如同行尸走肉,要说有创新的话也都是些恶劣的创新——实则张艺谋在片中不断地玩弄尸体。变态地杀人也是一种性感,这一次不表达露骨的性感,就通过暧昧的语言、变态杀人和对尸体的玩弄达到感官作用,这些都是故意的。复杂的人性没有在电影中得到任何表现,一切只剩下感官,然而电影中的人体和尸体都是最难看和丑恶的。

  电影从头到尾表现的都是“愚昧的邪恶”,充斥着乡土的戾气与邪恶。尽管电影宏观场面和微观人物、微观声音的结合做得很考究,舞台戏剧和场面调度也花了功夫,但统统没有灵魂,没有追求。台词方面,文学脚本一塌糊涂,对广告语、流行语的模仿、抄袭全无章法,二人转的结构也很松散,除了极其个别的笑点,像《疯狂的石头》里那样抓人的语言魅力,张艺谋完全没学到。

  张艺谋打的不是三枪,是寂寞。他已经开始老了,也许觉得自己可以在盛名之下开始“玩”电影,像年老的黑泽明那样,他也会觉得“年轻人玩的为什么我不能玩”,但他还是玩得太早了。

  徐鸢:剧本改编得很棒

  我的第一感觉是“还行”,如果以5颗星为标准的话,可以打3星。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进行“三枪”和《血迷宫》之间的对比,因为将一部西方的黑色电影嫁接到中国古代的背景中,事实上并不容易。相信对《血迷宫》有所了解的观众会发现剧本改编得很棒,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很合理,一些细节也处理得很好,比如孙红雷的烟斗对应的就是《血迷宫》里的打火机,改编中也融入了自身的创意。

  观片前已经看了不少媒体人、影评人的恶评,大家说得很不堪。我想提醒对这部电影大力批评的人,电影字幕中有“喜剧部分导演:尚敬”的字样,我们可以视为这是一部两个导演合作的影片。张艺谋偏重负责惊悚荒诞、黑色幽默,而喜剧导演负责耍宝的段落。“陈七”和“赵六”就是纯粹为搞笑而设置的角色,顾及了一部分看片观众的需求,出于对市场的考虑,是可以接受的。至于演员的表演,对于小沈阳等人,我们不能把评判标准放得很高,他们在片中做的,基本就是演自己。

  点点:还算可以一看的贺岁片

  我想张艺谋从当年那个拍出《菊豆》、《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关注农民生存问题的导演,到今天是完全为农民拍出了一部电影,不过那些农民未必有经济能力花钱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抛开张艺谋早期的电影不提——那肯定没法比,只放在今天的贺岁片市场,《三枪》还算可以一看。张艺谋对“惊悚中有喜剧张力”把握得比较好。除了科恩兄弟,《三枪》还借鉴了不少其他美国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噱头,保持了恶趣味。据《东方早报》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