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天”号同规格的“海圻”号巡洋舰。
“海天”号沉没时情景
中国宁波网讯 象山海域进一步确认清代木质古沉船状况、温州海域发现明代沉船遗址、舟山海域探测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海天”舰……2009年,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展的浙江水下文物普查捷报频传,浙江沿海水下历史文明因此也渐渐揭开神秘面纱。这是记者昨日从全国水下文物普查工作阶段性总结会上获悉的消息。
“浙江是海洋大省,明州(宁波)港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对外港口之一,历史上频繁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不仅造就了宁波及其附近水域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同时为宁波的水下考古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一年里,水下考古宁波基地的工作人员就马不停蹄地在浙江沿海奔波。在3月至5月,他们完成了温州沿海及舟山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的陆上调查,发现了25条水下文物线索。5月至7月,完成宁波海域的重点调查和温州海域、舟山海域的普查,10月,再次展开对渔山海域的水下考古探测与探摸工作。“很令人振奋,今年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林国聪表示。
象山清木船:
遇火灾沉没?出水文物473件
430余件精美青花瓷器、数十枚清代铜钱、被火烧过的木质标本……这是水下考古专家今年10月从象山海域发现的清代木质商贸古沉船中探摸上来的文物。这艘清代木质古沉船发现于2008年10月(本报曾详细报道),今年专家重点调查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确认和评估其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这艘船已列入‘十二·五重点计划’,我们对其通过连续数年的调查、发掘、保护、科研,做成中国水下考古的一个典型案例。”
专家经过调查确认,这艘清代木质沉船残长20.35米、宽7.85米,依海床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而且泥沙掩埋了大部分船体底部,目前有大量繁殖的海蛎所形成的海蛎壳覆盖其上,并明确了船体构件。专家说:“今年我们重点调查采集出水遗物共473件,将除了石板以外的大部分船货都出水了。其中,除了船上少量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是运输船货,其中瓷器430件,陶器7件、铜器30件,锡器1件,砺石1件,4件木质标本。”
林国聪一边向记者展示出水的文物图片,一边介绍说:“瓷器器形有碗、豆、盘、杯、器盖、罐等;多为青花,且器底以篆书‘道光年制’款居多,少量‘嘉庆年制’款;也有五彩,但图案受海水腐蚀浸泡,多模糊不清。陶器器形主要有罐、壶和砖。砖素面,胎质较粗且疏松,夹有砂粒,红褐色、灰色和青色。铜器主要为铜钱,共29枚,皆为圆形方孔,以‘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多,也有日本的‘宽永通宝’和越南的‘景兴通宝’。木质标本中3块焦炭被火烧过的痕迹十分明显,碳化程度高。”
温州明沉船:
开了个好头 发现一条古航道
今年7月在温州海域的水下考古让专家们收获颇丰,“我们发现了一条古航道,并沿航道采集了水下文物标本36件,确定了一处明代沉船遗址,这为温州地区的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开了一个好头。”林国聪介绍。
这36件文物标本,其中绝大部分为陶瓷器,少量木板。陶器有青砖、板瓦、罐、盆残片,釉色主要为酱釉,少量青釉;瓷器主要为碗,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青白釉。木板外表多光滑,不见棱角,为黑褐色。专家分析道:“这些文物标本分属五代、宋、明、清各个时期,年代跨度近千年,它们在同一水域被发现,说明该水域作为航道使用历史悠久,水下文化遗存丰富。”
最为重要的是,在3条原生堆积横木(疑为船体构件)旁集中出水了陶瓷器12件,多为明代器物,专家由此推断该疑似沉船遗址可能为明代。而且,从地层堆积来看,当时船体下沉后,散落的船构件没有完全埋没入淤泥中。专家称日后将重点调查该沉船遗址。
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
破坏严重 100多米舰体还剩下72米
水下考古专家在舟山海域探测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海天”舰遗址,一段重要历史再次引起世人的注目。说起“海天”号,它的来头可不小。它是1896年,当时的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订造的大型巡洋舰,单舰造价达到了32.8万英镑。史料记载,“海天”号舰长129.32米,宽14.23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吨,主机推进功率17000马力。“海天”舰和“海圻”舰是甲午海战后清朝最大的两艘军舰之一,号称清末中国海军第一舰,这在当时全世界都是顶级的规格了。
1899年,“海天”号和同规格的“海圻”号驶抵天津大沽口,正式成为新组建的北洋水师中最重要的火力战舰,近代海军名将刘冠雄任管带(即舰长)。1904年4月下旬,驻泊在烟台的“海天”号巡洋舰因“日俄战争”爆发,受命往江阴调运军火。24日,军舰在海上遇上了大雾天气,刘冠雄认为任务紧急,时间不容耽搁,指挥军舰穿雾而行。25日凌晨,“海天”号撞上嵊泗北鼎星岛外的礁石,最终沉入汪洋大海。“海天”号的毁损,对清政府的海军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当时引起了朝野震动。
“那一带海域能见度极低,且流乱浪急,水下环境非常恶劣。这次,我们应用了从德国进口的多波束声呐进行了探摸,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水下考古仪器,所以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林国聪介绍道,三维声呐图像非常清楚地显示该舰船在水下的大体情况:残长72米、宽14米、高6米,其正面较平,一端翘起,另一端位置较低,头部尖形;距水面深度在8~16米不等。现在,“海天”号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原本有100多米的舰体现在只剩下70米左右。“这次没有派员下水探摸,我们先是对水下文物进行普查登记,下一步工作待日后再进行。”
“海天”号曾遭盗捞
当年舰船沉没时,清政府曾联系了荷兰一家有打捞铁甲舰能力和经验的公司帮助打捞。50天后,当这家公司赶到时,“海天”号已无法打捞出水,只好设法打捞舰上的设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陆续从“海天”号上打捞起机器设备、枪炮弹药等物,价值约35万两白银,最后,付给丹麦公司打捞费用近7万两。之后“海天”号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盗捞,分别为1942年日本和1970年前后镇海打捞队先后对其舰身进行的疯狂毁坏和盗捞。
东南商报记者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