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26年间 宁波平均气温上升1.9℃左右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9-12-17 08:18:58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图为一只小鸟在镇海的一片湿地上休憩。  记者 王鹏 摄

宁波年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

  随着全球变暖,宁波的气候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温热浪和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宁波的台风强度和频度也在增加,雨雪的时空分布异常,水资源压力更大;随着冰川不断消融,海平面上升,处于沿海地带的宁波正在遭受赤潮、风暴潮、海岸侵蚀等海洋环境灾害;生物多样性也在减少,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病虫害加剧,农业生产风险更大。

  有关专家呼吁,减排温室气体,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每一位市民都可以为营造美好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年均升温速度达0.074℃

  宁波的气候变化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市气象部门的一批资深专家深入分析了宁波辖区8个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起到2005年的40多年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得出大量有价值的结论,并在今年初出版了《宁波气候和气候变化》一书,向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提出了警示和建议。

  暖冬现象日益突出

  气象专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市年平均气温出现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更加明显。1980年到2005年这26年间,宁波全市平均气温上升了1.9℃左右,每年约以0.074℃的速度递增。

  1971年以来的气象数据显示,宁波年平均气温已在16.3℃~16.5℃之间,这比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结果升高了0.2℃~0.4℃,气候变暖已成定局。

  数据分析显示,各个季节的气温升高对我市气候变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以冬春两季影响最大,暖冬现象日益突出,低温日数明显减少。

  在研究中,专家发现象山石浦的增暖速度最为缓慢,这是由于石浦位于宁波东南部沿海,气温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少,其气温变化可视为一种自然变率,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

  气温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我市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超过石浦这一自然变率标准,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有良好的关联性,其中市区的增暖趋势最明显。

  宁波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涂小萍在书中表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等人类活动是造成宁波气温升高的重要因素,这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市区气温屡创新高

  在气温悄然升高的同时,市民可以明显感觉到,近年来,我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正愈演愈烈,高温日数已连续5年保持在30天以上,个别年份达40多天。

  据统计,1998年8月10日市区最高气温创下的历史纪录是39.5℃,但到2005年7月5日,这一纪录已攀升至41.2℃。今年7月20日,我市又出现波及全市、程度严重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首次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市区的最高气温创纪录地达到了41.3℃。

  气象专家分析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我市年平均气温稳定升高的趋势有所不同的是,宁波市区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明显增多的同时,还表现为波动变化,且进入21世纪后,极端气温明显升高。

  对照象山石浦研究全市的极端气温状况后,专家认为,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影响,副热带高压特别强盛,强高温年年侵袭我市各地,而城市的“热岛效应”加剧了高温程度,是导致宁波市区极端最高气温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催生极端天气

  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我市今年出现了一连串的“怪天气”,大多为历史罕见,对市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明显影响。

  宁波市气象局副局长刘爱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今年上半年我市气候异常的种种表现:

  2月14日到3月8日,我市出现长达23天的连阴雨天气,创下了连阴雨时间历史最长纪录。

  2月15日,慈溪出现初雷,为历史罕见。

  2月24日晚8点左右,我市的余姚及市区先后出现冰雹,打破历史记载我市冰雹最早出现时间的记录(1974年3月7日),给不少农作物带来灾害。

  本应春暖绵绵的春季,我市竟出现了罕见暴雨天气。4月19日到20日、4月24到25日,我市接连出现两次明显的强降水和大风天气过程,局部地区雨量达到暴雨标准,形成较大破坏力。

  今年我市热得特别早,5月8日就入夏了,夏天比常年整整提前了22天,成为我市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一次。

  强对流天气也来得早,还异常频繁。6月5日晚上,我市自北而南出现强雷电、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过程;6月20日下午到夜里,再次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6月26日傍晚到夜里,类似强对流天气又一次出现。

  今年下半年,怪天气依旧没有收敛的迹象:

  7月22日的日全食之后,我市天气突变,气温反常偏低,在台风的叠加影响下,又迎来了长达20多天的连阴雨天气,宁海、奉化、鄞州等地出现洪涝灾害,发生了人员伤亡,早稻、青菜、水蜜桃、葡萄等作物受灾严重。

  11月9日下午,已过立冬节气,甬城却出现了非常少见的强对流天气,冬雷阵阵,暴雨如注。

  今年的第一波强冷空气来得特别早,11月13日就把甬城送入冬季,比常年提前了半个月,这也是1976年来我市最早入冬的一次。

  11月17日,鄞州、余姚等山区早早开始飘雪,也是宁波历史上出现较早的初雪。眼下,一场持续数日的冰冻期即将来临,北部地区和山区还可能出现今冬第二场雪。

  市区灰霾天增多

  今年11月底到12月初,我市连续出现大雾天气,大气持续受到轻微污染,对市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一定危害。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同时,气象专家的研究也发现,近10多年来,宁波的大气污染正在加剧。

  据有关部门监测,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市区灰霾天气一共只有11天,而2001年就达到了10天,此后每年都在20天以上,最高的2003年达到了35天。也就是说,市民一年中有十分之一时间生活在灰霾天气中。

  从2001年起,市区空气环境优良率从97%下降到了2008年的89%,Ⅰ级优的天数从212天降至78天,而Ⅲ级及以上的污染天数从11天逐渐增加,2006年以后连续三年超过了36天,2008年达到了39天,超过了全年天数的10%。

  此外,宁波市区大气污染指数API的年均值已从55上升到70,这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因子的浓度在逐年上升。

  是谁“动”了我们的空气?昨天,宁波市政协委员、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黄鹤楼告诉记者,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加剧,这与人类城市发展、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如煤炭、汽油等)有密切关系。而要减缓气候变暖趋势,改善大气环境,就必须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也是目前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所商讨的议题。

  呼唤低碳生活方式

  宁波市政协委员、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黄鹤楼认为,气候变化对宁波的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产生重大影响,而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重建生态环境,是人类未来生存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被称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使城市具有清洁的生态环境、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和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具体做法如控制私家车数量,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使用高标准汽油和柴油,降低机动车的碳排放;大力推广节能家电、保温住宅,倡导居民使用清洁能源;保护湿地和森林资源,避免开发和征用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区域。

  黄鹤楼认为,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每一位普通市民都可以通过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为环境保护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贡献出一份力。

    记者 林华奇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