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秦 羽
没有豪言壮语,不计名利得失,曾做过11年乡党委书记的熊泉坤退下来后,献身环保事业16年,让慈溪市宗汉街道(原为宗汉镇)的农村旧貌展新颜。日前,65岁的熊泉坤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绿色先锋人物”,成为宁波唯一获此殊荣的“环保卫士”。
创立农村垃圾处理的“样本”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宗汉镇已是全省闻名的工业强镇,锦纶帘子布、电子铜带等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但是房前屋后垃圾遍地,老百姓把河道当天然垃圾场的习惯依旧如故。”熊泉坤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村民的居住环境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呢?”
原西周塘村的做法给了熊泉坤很大启发:每户发个垃圾桶,再挨家收垃圾,集中堆放。“有镇、村补贴,老百姓积极性高了,居住环境自然也整洁了,这办法行!”从此以后,老熊踏着自己那辆上世纪80年代初买的永久牌自行车,怀揣一本电话簿,跑遍了镇里的48个村。
1998年9月,在熊泉坤的努力下,原西周塘村的做法在全镇推广,48个村的垃圾全部实行上门收集。集中后的垃圾经中转,最终运至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
“农村垃圾从‘房前屋后’到上门收集、集中处理,宗汉镇走出了一条垃圾收集、清运到填埋的新路子。”在农村对生活垃圾处理不以为意的年代,宗汉镇的做法获得了省环保厅专家的肯定。
掀起农村的“厕所革命”
过去,人粪尿作为农家有机肥,是农户一宝。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化肥逐渐取代了人粪尿,存放人粪尿的粪缸成了村里的“公害”。
“当时,几乎每家有一只露天粪缸,晴天臭气熏天,雨天粪水漫溢,夏天蝇蛆成群。”熊泉坤回忆说,当时的村干部把取缔露天粪缸看作“天下第二难”,仅次于计划生育。
“之所以难,是因为村民如厕问题未解决!”为给村民一个干净的如厕环境,熊泉坤开始在村、镇之间“斡旋”:说服镇里加大对新建公厕的补助力度;进农户家里宣传卫生知识;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他们家旁公厕的卫生和安全……
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时间里,宗汉镇新建公厕287座,平均每个村有6座。“这其中,有一半是老熊拍胸脯‘拍’出来的。”宗汉街道环卫所有关负责人说。
给老房子装抽水马桶也让镇里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赞不绝口。“在镇、村发放一定补贴的情况下,我们先把抽水马桶买来,再一家一户免费安装。”熊泉坤说,“这样,大冬天的夜里,老年人再也不用到外面去找厕所了。”
如厕难题解决后,取缔露天粪缸就比较容易了。2001年,宗汉镇率先在全市全面取缔了粪缸。
成立农村环保自治协会
在村民和街道办事处、慈溪市环保部门之间,熊泉坤好比是座桥。村里有事,大家打熊泉坤的“热线”;熊泉坤力不从心时,再打环保部门的“热线”。在这两条“热线”上“奔波”16载,熊泉坤有了新的感悟:“建设美丽新农村,农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只有让农民真正关心家门口的卫生,新农村才能从蓝图中搬到现实中。”
在熊泉坤的倡议下,2008年4月28日,全省首个环保自治协会在周塘西村成立。当月,协会就成功阻止了一家污染企业落户。之后的3个月,宗汉街道的17个村、1个社区相继成立了环保自治协会,成了宁波首个实现环保自治组织全覆盖的街道。一年多来,协会共吸纳会员1967名,募集环保基金78.98万元。
今年11月协会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近400位村民中,超过八成的人对现有环境感到满意,并给街道下一步的环保工作提出了30多条建议和意见。“环保最重要的是培养村民的意识,以前是我们催着村民做,现在是被村民催着做。”采访结束时,熊泉坤告诉记者,自己一会儿去给自行车打点气,下午再去士家村和二塘村跑跑,看看几家从事废塑料回收的作坊整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