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传承垦拓”,崇明岛民心中的一盏长明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09-12-21 20:37:44
宁波网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视频

在博物馆的一侧,记者发现了当年崇明岛民垦拓留下的足迹。 记者 陈锦源 摄
  无论是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横沙,还是蓄势待发的长兴海洋装备岛,抑或追求绿色生态环保的崇明主岛,在崇明岛民心中,都有一座心灵的长明灯塔,那就是“传承垦拓、追求卓越”的崇明精神。

  崇明县陈家镇瀛东村竖起的“崇明岛精神”碑铭,和崇明博物馆的现实版崇明岛垦拓陈物,都只是一种记载过去的形式,而发自岛民内心和支持岛民发展的内在精神,才是永恒的、实实在在正在增值的财富。

  全国网络媒体三岛行进行到第三天了。记者看到,崇明的每个景点都在发展农产品展销。不少岛民都会推销自己的产品给游客,即便多次遭到游客的婉言拒绝,岛民却仍然执着坚持。行走于崇明任何一个角落,岛民都有一种敢拼敢闯的干劲,勇于创新改革的魅力。

  满怀尊敬,记者一行来到崇明学宫和博物馆。在博物馆的一侧,记者发现了当年崇明岛民垦拓留下的足迹。那是一个崇明围垦时留下的简陋的垦荒者居住的草屋。一双草鞋,一双布鞋,一双防水靴子,四把垦荒工具,一张凳子,一盏明灯,两个小盘子,简简单单便是垦荒者那时生活的一切。与芦苇尖根对抗,与干冷的烈风斗争,崇明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建设自己的家园,而这股支持着岛民不断进取的正是“崇明精神”。

  崇明精神是“传承垦拓、追求卓越”,最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岛民垦拓。根据《崇明县志》记载,自618至626年(唐武德年间)东沙、西沙露出水面后,长江泥沙不断在其周围堆积成洲无数沙洲涨而复坍,此坍彼涨,坍没的旧沙近百个。自明朝后叶起,便有岛民套圩围垦定居。但因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围地甚少,工程质量差,一遇风潮,便出现圩破地坍的险情。1917至1948年,报载套圩9次,围得土地多者6000亩,少者百余亩。

  崇明博物馆的解说员介绍,崇明解放后兴建保坍工程,控制坍势,加快滩涂淤涨。1955年冬,首围聚兴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围垦。1960年9月起,全市10个区和建委等单位的数万名职工、干部加入了围垦热潮。随后,1963年、1964年、1968年、1971年等年份都有组织垦拓。

  时移势易,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崇明岛,已经进入隧桥时代,成为了上海等地居民休闲度假胜地、上海的生态花园,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时代和社会在变化,变化中不变的是“崇明精神”。

  凭着这股力量,崇明岛民正在不断改写崇明的历史。近年来,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呈现同步、协调发展的格局。

  崇明旅游逐步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崇明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已定稿;崇明大众化旅游发展规划已编制;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一期改造已开工建设。

  崇明近年以体育、旅游等各项节庆活动为契机,抓住节假日和婚庆消费等有利因素,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县内商品市场销售活跃,吃、穿、用、烧全面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从商品用途来看,吃的商品零售额7.7亿元,增长12.1%;穿的商品3.5亿元,增长11.5%;用的商品13.5亿元,增长11.8%;烧的商品0.9亿元,增长9.6%。集市贸易成交额4.5亿元,增长10.8%。

  外贸企业出口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完成外贸出口拨交额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工业品出口拨交额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农副产品出口拨交额0.2亿元,比上年下降13.3%。

  此外,崇明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建筑业、金融业、劳动就业、劳动保障等方面也各有建树。

  奔向21世纪的崇明岛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自由贸易、中转航运、出口加工、生态农业、海岛旅游等各类园区。崇明已经进入隧桥时代,其勤劳智慧的岛民也凭着“崇明精神”,正朝着新的目标开拓奋进。

  (中国宁波网 记者 陈锦源)

简简单单便是垦荒者那时生活的一切。 记者 陈锦源 摄

【编辑:陈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