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照片里的东西,都是我当年花了万工做出来的立体模型!”昨天,87岁的陈文蔚老人指着照片上的《梁祝》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独创的立体连环画工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创作的“立体连环画”艺术模型曾经轰动一时,甚至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他制作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养蚕》系列模型,送到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近日,陈文蔚老人荣登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榜单。
昨天,在鄞州姜山一座幽静的老宅里,记者见到了陈文蔚。老人已经耳背,右眼已失明,仅靠左眼0.01的视力在看这个世界。不过,一说起他的“立体连环画”艺术,老人明显来了兴致:“这辈子我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画国画,另一件就是立体连环画。”
陈文蔚194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专攻山水,师承汪声远、潘天寿、俞剑华等大家。1952年开始,画了十多年国画的他逐渐对创作艺术模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透视原理,将戏曲中一幕幕的人物、场景雕刻在一立方米左右大小的箱子内,配上灯光、道具、布景等,看上去宛如一出小电影。陈老自豪地说:“这是一出大型、立体、透视的连环图画,是我独创的。”
此后,老人又创作了5部“立体连环画”作品:《水泊梁山》8幕、《梁祝》12幕、《养蚕》14幕、《各地风景》14幕、《西厢记》16幕。后来,有关部门还特地为陈文蔚成立了集体所有的“鄞县艺术模型团”,陈文蔚组织十多人又创作了《红灯记》和《红岩》两部作品。“每一幕模型至少需要四五百天。”陈老告诉记者,“所有这些作品花了3万多工,其中,12幕《梁祝》就花了三四千工,十来个工人整整辛苦了一年。”
老人曾拖着这些“箱子”到处展出,宁波、杭州、苏州、无锡、长沙,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一角钱看一次,有时一天有两三百元的收入呢。”老人自豪地回忆说,著名戏剧家田汉也曾慕名欣赏过他的杰作,并为他的艺术题词“雏鸡待哺”。更让陈文蔚自豪的是,1956年我国为宣传“丝绸之路”,特意请他制作了14幕模型《养蚕》以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老人除了创作国画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绝活的传承问题,“只要有人学,我肯定好好教。”早年的模型实物早已灰飞烟灭,但他依然保存着做模型用的图纸:平面的、立体的、实景的……“整个创作过程都在我的脑子里。”听说自己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他似乎有些急切,“晚报能不能帮我呼吁呼吁,收个徒弟?”老人大概不知道,他创造的艺术并不是“后无来者”,如今发达的电脑建模技术、数字三维技术早已将他的创造化为程序员的工作。
新闻背景
宁波109人获评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本报讯 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名单近日公布,全省有988人入选,我市占了109名,在人数上与杭州市一起并列全省第一。
荣获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均是在民间文艺研究、民间文学、民间工艺与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和音乐等民间艺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我市入选的109人中,既有陈明伟、陈盖洪、陈行国、许谨伦、张亚琴、孙翔云、孙迈华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有像杨古城、徐荣丰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既有像张康夫这样嘴里能够发出千百种声音的口技艺人,也有热衷《三字经》研究的地域文化研究专家王重光等。
记者 梅子满/文 龚国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