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12月29日讯(宁网播报员 忻黎黎)家住永寿街47号的八旬老婆婆包新花被严重糖尿病折磨了数十年,过去由于经济拮据加上行动不利索,去医院很不方便,更别说定期检查了。而如今,有宁波市第二医院的护士上门为她打胰岛素、量血压,定期体检,她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一大把年纪的老婆子还能享受这么高级的医疗服务。”
足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这个新模式,宁波市海曙区鼓楼街道将这个百姓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你有服务我知道,我有需求你清楚
鼓楼街道地处宁波市中心,辖区内有市第二医院、区中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外,还拥有一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的医务人员队伍。从2007年 9月起,鼓楼街道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试点工作,按社区为单位,将相对丰富的公共医疗资源掰开、揉和、重组,先后成立了苍水、秀水、文昌、孝闻、中山5个社区卫生工作室,形成了街道(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近期我们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做了PPT,用多媒体讲座的形式进行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讲解,从老到少,从流行的到慢性的,各方面都有,如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预防、高血压及冠心的预防和护理、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防治等……”这是在鼓楼街道一次寻常的社会事务工作会议上,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的发言。鼓楼街道为社区卫生属地化作了一项制度性安排,凡涉及公共卫生内容的工作会议,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辖区医疗机构联络员列席会议。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街道、社区知道谁家需要服务,但不知道哪里有专业人员;服务中心有人员却不知道谁需要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属地化管理后,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支由社区主要负责人、专职社工和社区责任医生组成的小分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定时定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两方面的难题一步就解决了。
信息沟通了,还要有人、财、物的保障。2008年鼓楼街道安排了20万元运作经费,2009年增加到40万元。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街道特意在服务大厅设立了卫生服务窗口,社区则通过开辟专门工作室或利用现有办公场地提供服务场所。社区责任医师每人在社区的工作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4小时;还聘请了35名辖区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一周2次在社区开展各类公共卫生指导、健康保健咨询等服务。
服务开展怎么样?居民还有哪些需要?社区热心居民组成了社区卫生监督员队伍,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人员进行全程监督、评议,并直接反馈给街道、社区。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防治应急处理方面,社区卫生属地化管理也体现出了独到的作用。今年5月,由鼓楼街道牵头,依托社区卫生属地化网络,在全市率先组织了一次甲型H1N1流感应急防控演练,从思想准备到组织、技术、物资等各方面提高了应急反应能力。宁波发生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在宾馆、小区物业的配合下,第一时间开展细致排摸,密切关注从疫区国家入境及归国的人员情况,截至7月底在宾馆共追访医学观察人员1500人次,在居民区追访65人。今年8月,莫拉克台风过后,社区卫生服务员又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各地低洼积水地段以便组织消杀工作,社区责任卫生则对受灾家庭进行上门走访,宣传灾后防病知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我们的服务
社区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健康宣传教育、简易医疗咨询等方面,除了几张熟面孔外少有人问津,工作又陷入了老一套的僵局。怎么办?在由区卫生局领导、相关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顾问团的指导下,鼓楼街道及时对服务内容作了全面调整,全面涵盖疾病预防、基本医疗、残障康复、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健康宣传等六个方面。
一直旅居海外的陈老太前些年回到家乡宁波。已经97岁高龄的陈老太的子女如今都在海外,只有一个保姆陪伴,生活寂寞。社区工作者了解情况后,马上与责任医师一起上门,为她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为她检查身体,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温馨体贴的服务让陈老太非常欣慰:“在国外,一个电话,专业家庭医生就会上门提供服务,很方便,很人性化。回来之前担心的就是不能再享受这样的服务。没想到阿拉宁波也一样好。”
陈老太所在的文昌社区党委书记杜秀珍说,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实施以来,社区不仅建立了所有60岁以上老人的个人健康档案,还专门开设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医疗站,配备相应的器材、场地、教师、医师等,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得这项工作更加贴近民生。
秀水社区有一位45岁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离婚后一直居无定所,虽然有千元的退休金却经常衣食无着,发病时有暴力倾向。社区工作者和责任医师经常给他送些食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逐步赢得了他的信任。接着,责任医师定期给他体检,社工帮他找到固定住所,动员他的家人在生活上照顾他,最后又把他送到宁波市康宁医院接受专业治疗。现在,这位精神病患者已经大有好转。像这样的患者,在鼓楼街道辖区共有187名,都是医疗站承担着经常性的管治任务。
暑期,是给孩子们开展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卫生服务人员开展健康跟踪服务、快乐成长讲座等活动,辖区常住流动人口的子女们一个也不落下。一名随同孩子参加活动的外来务工人员说:“在宁波处处体现着政府对外来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如此对孩子关怀备至的服务就是在家里也不见得如此周全。”而将孩子日托在街道工疗站的黄女士更是感激万分。她孩子先天智障,夫妻俩都要工作,无法照顾孩子生活。在街道工疗站里不仅能到得良好的照顾,而且还有专门的医疗人员进行康复治疗,现在孩子已能和他人简单沟通了。
你认识我,我熟悉你,我们就是一家人
将公共卫生服务“送进社区、送进家门”,社区责任医师、社区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是三支重要的力量,也是社区卫生属地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
在孝闻社区,提起孙志刚医师,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亲切称他为“阿拉的家庭医生”。每周,孙志刚和他的卫生服务小组分3次到社区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咨询,还定期上门为老、弱、病、残特殊人群开展结对服务。家住孝闻街169石忠根老人说,以前是居民围着医生转,只有在医院才能见到医生,而且往往多说几句话后面的病人就不耐烦了,现在则是医生跟着居民转,“像我这样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责任医生有时候上门来,有时候打电话来问我身体情况,真是细心呢。”如今,像孙志刚这样的“家庭医生”已经活跃在鼓楼街道的各个社区,从“十分钟卫生服务圈”转变为“家门口和家庭内的零距离服务”,服务距离大大缩短,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对于不少老人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秀水社区社工廖迎慧有这样的感慨:以前,社区责任医生上门服务,经常会碰到“话难说、门难进”的尴尬,而我们社工知道谁家老人有高血压等毛病却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我们的陪同,医生到居民家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宣传等工作有了信任基础,真正实现了“人人识医生,医生识人人”的目标。
据统计,两年来,鼓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收集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2605份,建档率占15岁以上总人口的93.8%,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95.3%,慢性病建档率83.6%,精神病人、孕产妇、0至6 岁常住儿童建档率100%,流动儿童98%。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中来,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引入了义工、志愿者、和谐促进员等群众力量,不定期地推出居民互动的公共卫生活动和邻里互相的爱心活动,让居民在在助人自助中增长知识,得到快乐,增进感情。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到互帮互助中来,这也让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有了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活动50余项,服务居民11000余人次,其中上门服务2000余人次。
在采访中,鼓楼街道办事处主任汪锡超表示: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开展已经有2年时间了,我们通过整合街道的协调优势、社区的网络和信息优势以及卫生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优势,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转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分片包干、定期走访,社区责任医生真正实现了重心下移、贴近群众;通过分批调查、建立档案,居民的健康状况得以掌握;通过与社工及和谐促进员力量的整合,信息网络更加健全。现在,在我们鼓楼,已经真正实现了将公共卫生服务“送进社区、送进家门”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保健 波网 场地 化工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