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下的舟山跨海大桥。 (周飞军 摄)
2009年,在金融危机搅得周天寒彻之际,宁波出台了保增促调一揽子计划,迎来重大项目开工数量最多的一年。
这一切,剑指一个目标:民生;这一年,温暖了甬城每个角落。
岂能不暖?2009年,重点工程惠民生的强促进效应实现最大化发挥。
我们无法想象,全市高速公路每亿元投入,就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我们更无法想象,仅轨道交通工程一项,每亿元投资就可提供就业岗位8466个。
岂能不暖?2009年,宁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关心民瘼,关注民生。
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百姓“就医难”状况得到改善;91%的宁波农民喝上了达标饮用水;中心城区分批用上了天然气;每0.55万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22标台……触摸这些项目背后的“民生温度”,温暖而亲切。
尽管,大寒乍过,尚有余雪;危机初消,犹余残冰。然而,百姓心头暖了、热了,因为我们知道——阳春近了!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在2009年最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分享“会战攻坚一年间”征文活动中,几位宁波普通市民关于重大项目带来的记忆和感动。
驶入桥海新时代
“借助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将融入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是我向外地客户介绍宁波区位优势时常挂嘴边的话。说的时候,总是一脸自豪。
因桥而兴,最有“发言权”的还要数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慈溪市庵东镇的老居民。
大桥还如火如荼在建时,某天我们去杭州湾新区办事。同事老杜是土生土长的庵东人,看着一大片鳞次栉比的厂房,老杜不由地跟同行的我感叹:“真想不到这里原本不过是一片荒凉的滩涂,现在成了一个这么繁荣的开发区。”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我们去苏州出差,取道杭州湾跨海大桥走捷径。驱车行驶在双向六车道的桥面上,前方视野开阔,光看桥边分段变换颜色的护栏就让人心情如虹。
和我感同身受的,还有我一位身居上海的伯伯。那天,伯伯来宁波赴一个亲戚的婚宴。抵达宁波见到我们那刻,伯伯第一句话就是:“这跨海大桥建得好,看上去很壮观。”顿了一下,又说:“比我以前从上海到宁波一下子节省了两个多小时呢。”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5月22日,当宁波最后一棒奥运火炬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被高高擎起时,举国上下见证了这辉煌的历史一刻。2009年10月1日,当浙江彩车在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驶过时,全世界的目光被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造型所吸引。无疑,杭州湾跨海大桥成了宁波乃至浙江一张最瑰丽的名片。
目光回转到宁波下辖象山半岛上的居民,他们也在做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桥梦。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我清楚地知道,建大桥、通高速一直是象山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阿拉象山真的在造跨海大桥了!”2008年末的一天,乡下老叔的一个电话让我欢欣不已。
从2006年9月奠基到2007年1月打下第一桩,沉寂了近两年时间,象山人民终于盼来了象山港跨海大桥的正式开工。象山港跨海大桥贯通,意味着象山与宁波之间原来2小时车程将缩短至40分钟,象山融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这是实现象山人民多年梦想的“民心工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宁波正以一种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阔步迈向一个桥海新时代!(宁波日报记者 石 明)
老小区“包装”,乐了咱老百姓
从去年开始,海曙区的白云小区、金地小区、联丰小区等相继开始了老小区的整修和改造。
起先,不少老百姓对小区“包装”持观望态度,认为总也“包装”不出什么花头。然而,事实证明,老小区“包装”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先看白云小区。经过几个月的“大包大装”、“大揽特揽”后,原先又破又旧的小区已是旧貌换新颜。将每一幢楼房前的地面用黑、黄两色加以区分,道路更加醒目,同时可以防止各种车辆任意驶入,确保行人安全;在小区居民楼一边的围墙上,印了一幅幅彩色图片,有警句、有妙言,有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伟人的画像。一次,笔者亲眼目睹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指着围墙上的领袖像,脆生生地问身旁的爸爸:“那个人是谁啊?”年轻的父亲耐心作答。这些画像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孩子们从小对领袖人物的强烈认知感。
如今的白云小区,居民们还可看见监控录像。它既可有效震慑窃贼等不法分子,还能起到监督作用,原先乱丢乱扔等不文明现象也因此少了许多。
再看“包装”好的联丰小区,更是美不胜收。不说其他,“包装”后的房子外观,就十分赏心悦目。有的房顶白色,有的红色,有的房子下部是浅蓝色,有的是淡淡的青灰色。此外,小区内的小学及幼儿园的围墙也进行了相应“包装”。这些天,联丰小区内的广场也正在“改头换面”,一改过去的单一、平面面貌。
经过“包装”的老小区将重新焕发青春的光泽,居民们也将愈加热爱自己的新“家”。老小区“包装”,真的是乐了咱老百姓! (宁波日报记者 谢丽君)
关于“万达”的温暖记忆
近年来,宁波的发展让世人瞩目。一个个商圈的崛起,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家在宁波郊区,小时候进城去玩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除了城隍庙、姚江公园、新华书店外,似乎没去过其他什么地方。后来天一广场建起来了,去完书店后就顺便去那里逛逛。
上高中那会儿,万达广场也建起来了。我家住古林,高中在姜山读,所以经常在“万达”转车,顺便去沃尔玛给妈妈买点零食。
记忆中,当时万达广场附近挺“荒芜”的,我还在想:这要怎么发展呢,别人总不会为了去超市买点东西而特意到这个地方吧?
一恍几年过去了,万达商圈已崛起为鄞州的一个地标。如今我在万里学院读大学,跟高中时候比起来距离“万达”更近了。去“万达”的频率也逐渐高了起来,沃尔玛是每周必去的,偶尔去体验一下日本刺身定食(生鱼片套餐),新片上映的时候和男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节假日打折时还会去“血拼”一下。不知不觉中和“万达”的感情好似超过了对“天一”的感情。
还记得,有一次万达广场举办了一场雕塑评比活动。当时我逃了一节历史课去投了票,然后用了三大张A4纸写了选择理由,还阐述了自己对万达商业圈的文化理解,及那些雕塑的外在文化表达等等,感觉从来没有如此畅快淋漓地表达过自己对“万达”的感情。 (宁波日报记者 虞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