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老教师办起全国高校首个“古灯博物馆”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1-08 08:30:19

  竺慧明收藏的古灯。记者刘波摄

  中国宁波网讯 花了30多年时间,收藏了130多盏古灯。这些灯,材质不同,造型各异,最古老的距今2000多年(西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民俗考古价值。灯的主人是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教师竺慧明。他把这些灯捐给了学校,成立了全国高校首家“古灯博物馆”。今天,这家博物馆正式开放。

  从小有“爱灯情结”

  昨日,竺慧明在古灯博物馆与记者聊起了他的“爱灯情结”。竺慧明的妈妈是一位护士,小时候,妈妈多次告诉他,“我的心里有一盏明灯,那就是南丁格尔。”他的爸爸是一位小学校长,爸爸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的情景,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长大后,他在镇海当知青,为了晚上能看书,自己用墨水瓶做了一盏灯,但常常被风吹灭,只得向农民借来马灯,继续看书。灯,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后来,竺慧明回到宁波城里工作,有一次他去慈溪古玩市场,看到一盏灯与齐白石一幅画里的灯一样,于是下狠心花60元钱买了下来,那时他的工资只有30元左右。这是他第一次收藏灯,由于他爱不释手地反复欣赏,一次不小心摔破了,他十分难过。

  四处奔波收藏古灯

  每年寒暑期假,竺慧明会四处搜集古灯。

  “这盏明灯,得来不易!这盏灯,全国罕见!”竺慧明指着自己的一件收藏品,非常激动。这是清同治年间的一件陶质灯。2008年,他在一位古玩商人那里看到这盏灯时,就被它独特的造型吸引住了。他立即请来懂行的朋友鉴定,确定这是一件真品。但他还是有些不踏实,于是,他先交付了一大笔押金,特地乘出租车,抱着灯,到宁海一带进一步核实。终于找到了一位老人,原来她家曾有这样一件实物,这是以前富家小姐出嫁的嫁妆。这下,他的心终于踏实了。

  最有纪念意义的灯

  竺慧明的收藏品中,有一盏灯很有意义。一次,他去绍兴瞻仰秋瑾故居。在秋瑾故居附近的一户人家里,他发现那家人桌上放着一盏灯,于是要求给他看一看。当他擦去上面的灰尘后,竟意外地发现灯的底部刻着“大通学堂”字样。

  当年秋瑾曾主持过“大通学堂”。这盏灯竟是先辈用过的遗物,竺慧明如获至宝。后来他再三说好话,又到街上买来大量的布料,才得到灯主人的同意。竺慧明说:“这是我最有纪念意义的收藏品。”

  灯给人温馨的怀念

  竺慧明的老家在奉化市萧王庙街道后竺村。外婆家在萧王庙登科墙门。一件编号为“E拾”的古灯,就来自于他的外婆家。据说,古时候这个老墙门里出过多位武将。武将们曾在这盏古灯的陪伴下习武。这盏灯不知传了多少代。后来,这个老墙门里住了20多户人家,竺慧明小时候常常去外婆家。他清楚地记得,每天早晨,都会有人先点上这灯,然后,20多户人家都会用一种特殊的引火纸,到这灯上来引火。那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大家相处得非常和谐温馨。

  竺慧明说:“灯是有生命的,古灯给人以纯朴美、自然美、浪漫美。给人一种温馨的怀念,给人一种永恒的美。”

  在自家建“挑灯楼”

  竺慧明把自家的阳台改装成“挑灯楼”,他的灯平时都收藏在那里。他常常会在万籁俱寂的时候,把家里亮着的最后一盏电灯熄灭,独自于黑暗中摸索着走进“挑灯楼”,划燃一根火柴,绝不用打火机,在灯架上取下一盏古老的油灯,将其点燃。

  他这么喜欢古灯,这次为什么会一下子把灯全都捐出来?从“挑灯楼”搬入学校博物馆?竺慧明说:“灯是我生命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让灯有一个既使我放心,又有意义的归属。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我这也是在为校园文化建设作贡献。灯可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可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祖国的灯文化。”

  东南商报记者毛信意 通讯员吴欣航王国海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