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余姚记者站张伟卢众)这两天,在余姚打工的安徽籍民工王良国很苦恼:辛苦工作一年,因打工的企业经营不善,自己没要到一分工资。1月8日,他来到劳动力市场,想趁年底赚点回家的路费,无意中发现街对面就是余姚市法律援助中心,这让他顿生希望。
一边是百姓熟悉的市政府大院,另一边是农民工常去的劳动力市场,余姚市法律援助中心设在最繁华路段的街面房,实现了“临街落地”。不仅如此,该市21个乡镇、街道的法律援助站都实现临街办公,地址都选在最醒目、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法律援助只有走向街头,才能真正走近普通百姓。”余姚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曾经,他们的办公室“羞答答”地隐身在该市司法局办公大楼三楼,百姓上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太难找了,我在大楼里转了好几圈”,有的甚至因为难找,放弃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为此,2007年余姚率先把法律援助中心搬出政府大楼,落地城市中心黄金地段。如今,该市所有法律援助机构都设在临街房。
法律援助中心“临街”后,平均每年办理援助案件比以前增长30%,受理来电、来访咨询量增加一倍。去年余姚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案件396件,接待来访、来电2000多件,场面格外“火爆”。
农村群众维权意识不强,余姚市法律援助中心就在每个村设立一个服务点,专门收集百姓“需求”。黄家埠镇邮递员林百军在送信件时发生车祸,面对大笔医药费,一家人陷入困境。法律援助中心得知情况后,主动派来律师,帮他们一家争取赔偿,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