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 骥 实习生 邓明军 通讯员 吴 婧
橄榄油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溶解清理人体内沉积的胆固醇,具有抗氧化等功能,时下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橄榄油不仅成了市民家里炒菜常用的食用油之一,也因价格贵、品质高成为送礼佳品。笔者从市区几家大型超市了解到,春节将至,橄榄油的销量有了明显增加。
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不过,笔者在走访市场后发现,有不少食用调和油产品因加入了部分橄榄油,顺势打起了“橄榄油”的旗号,并以远低于橄榄油的价格抢夺消费者。“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橄榄玉米油”、“葵花橄榄油”、“橄榄茶籽油”……加入橄榄油的食用调和油品种可谓林林总总,足以让消费者挑花眼。
市质监局的食品专家告诉笔者,食用调和油目前已成为我国食用油产品的大品种,但是关于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尚在制定之中,对食用调和油添加什么油、各种油的比例如何,都没有强制性标准要求。因此,每家食用油生产企业的产品,即便各种油配料相同,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商品名“避重就轻”
那么,如何区分这些调和油呢?专家指出,消费者最好还是通过食用调和油的配料来鉴别各种油的成分多少。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各种配料必须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说,配料表中排在前面的成分,其加入量要多一些,加入量越少越排在后面。
笔者在超市发现某知名品牌的一款5升装“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其配料却为“葵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玉米油……”与“橄榄油”不算靠前的配料排名不同,该产品外包装上“橄榄”二字却被突出设计处理,比“食用调和油”字样大得多,还特别配上了油橄榄果的图案。
对此,食品专家表示,按国家标准要求,商品名(橄榄原香)应与实际产品属性名称(食用调和油)采用同样大小的字号,以免消费者产生误解。另外,类似该产品特别强调“橄榄”油的情况,应在其配料中明示“橄榄油”所含比例的多少,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有趣的是,笔者看到该款产品在超市的售价为110多元,而同品牌另一款也是5升装的食用调和油,配料中少了“橄榄油”,售价却是50多元。
不必迷信“橄榄油”
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花生调和油、玉米调和油等产品也存在商品名“避重就轻”的现象。食品专家称,个别生产厂家为商品命名时采取这种做法显然欠规范,很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存在误导消费的嫌疑,建议消费者细看配料,以识别调和油的真面目。
另有农业专家表示,茶油、麻油、大豆油、玉米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尤其是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橄榄油“旗鼓相当”,消费者不必过分迷信橄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