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地方曲艺难掩颓势 演员老化观众老化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2-02 07:57:06

  记者 李臻

  昨日,著名评话艺术家张少策从艺65周年展演热热闹闹地在民乐剧场开锣了,82岁高龄的张少策将在这里连续十天演唱宁波评话传统精品《宁波王瑞伯》。这无疑是宁波书迷们的盛大节日,但也令一些有识之士忧心不已:宁波传统曲艺能走多远?

  宁波地方曲艺难掩颓势,两大问题:演员老化和观众老化,多项曲艺要么失传要么艺人改行

  昨日,能容纳400余人的民乐剧场座无虚席,书迷们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很多人边喝茶边嗑瓜子,早早等着张少策的出场了。门口已经挂上了“满座”牌,数十名晚来的观众徘徊在剧场门外,焦急地等待着是否还有机会进场。

  一袭淡蓝色长袍,一开口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在观众眼中,张少策的评话仍是那么精彩。“我十几岁就开始听张少策讲书了,以前是在大世界边上的茶馆听,后来还在广播里听,现在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上台,的确不容易啊。”家住新典路的张早早老人来不及坐上正面的好座位,就在屏风后面“听”了,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不过,现在能听一场好书真是不容易,这样的机会当真是越来越少了。”言谈中,老人的语气中满是遗憾。

  100多项民间艺术传人凋落

  的确,张早早老人的感叹也是书迷们的共同心声,他们有机会听宁波传统曲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宁波传统曲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记者采访了解到,2004年4月开始,市群艺馆民间艺术研究部就着手对宁波民间文化大摸底,当时全市共有表演、造型、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415项。但是,在当时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这些民间艺术,或者留下一些资料供后人研究,或者仅仅留下一个名字。剩余的100多项民间艺术也处于久已无人登台、传人凋落的境地。2005年3月,宁波地方曲艺曾举行过一次大会串,当时尚有10个宁波地方曲种上台,成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盛况。

  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建刚介绍:“和2005年那次会串比起来,现在情况更加不乐观,目前,宁波传统曲艺在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宁波评话除了张少策先生和他的一名学生不定时上台,其他没人会唱了。四明南词会唱的也只有五六个人,但基本没人上台了;宁波走书大约还有几十人会唱,但这些民间艺人大多在农村表演。而其他10多种地方曲艺,像唱新闻等等,要么失传了,要么艺人改行了。”

  听众大多60岁以上年纪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处境艰难,但宁波地方曲艺还是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城隍庙内的民乐剧场是市区唯一一个演曲艺的场所了,但这里每天有100多名固定的“书迷”来捧场。“今年我们这里的场子都排满了,听众群也比较固定,大多是60岁以上年纪的老人,大家买了年票,一年365天有360天都来听书。”剧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昨日记者在剧场还是发现了数位年轻听众,“我小时候就喜欢听书,现在虽然娱乐项目能选择的多了,但听书仍是我的一大爱好。”28岁的竺先生说。

  王建刚则告诉记者:“宁波走书在农村还是很有市场的,冬天农闲时村里就会请走书艺人去表演,因为现在各个村里老年协会都有自己的场地和经费,走书甚至比前几年都要火呢。鄞州电视台每天晚上6点档还有电视书场,收视率还是很高的,电视台曾停掉这个节目,结果很多老百姓找上门要求继续播放,就继续开下来了。”

  孩子都说普通话,曲艺谁来传承

  “演员老化、观众老化,这两个问题的确是个问题。”王建刚表示,“这些民间艺人年纪大了,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曲艺要创新很难,老曲目没人传承,新曲目怎么能出来呢!”最令曲艺家们头疼的是,现在宁波孩子大多说普通话,“学曲艺要有一定的天赋,要能吃苦,但孩子们连宁波话都不会说,一开口就是普通话,完全没有那股味道了。”王建刚连连摇头。

  数年来,宁波传统曲艺的现状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大家奔走疾呼,为传统曲艺的保护传承做着自己的努力。 “近年来,我们也出了《宁波曲艺志》、《综合曲艺》等多部书籍,向有关方面推荐报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等。”据悉,宁波走书、四明南词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评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少策、沈建丽、张雅琴等艺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像上海周立波的清口相声,这也是当地的地方曲艺,现在这么火。再比如赵本山的二人转,能走遍全国。地方曲艺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只要好好经营,还是很有前途的。”专家表示。

  ■新闻链接

  我市15个地方曲种

  四明南词、宁波评话、三北小锣书、雀冬冬、唱新闻、四明宣卷、采茶兰、平调鼓词、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宁波评弹、奉化琴书、宁波滩簧、翁州走书、余姚滩簧。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