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二楼、六间平房再加一个大院子——余姚原双河村横河埭6队村民陈苗富家的旧居,占地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7.68平方米。余姚开发建设城东新区后,包括双河村在内的24个自然村的宅基地全部被拆平,所有村民全部原拆原地集中安置到和城市居民所住一样的多层公寓内,陈苗富家共分到了四套安置房,总建筑面积达470.58平方米;而按土地证所载信息,这四套房子的总占地面积只有150平方米还不到。
陈苗富家居住条件的改善与住房占地面积的减少,是余姚四年来“省吃俭用”节省土地的一个缩影。
“从2006年至2009年的这四年间,单单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这个工程上,余姚市就建设了41个项目,以多层公寓的形式集中安置了近1.3万户农户。”昨日,余姚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方文辉告诉晚报记者。
“按照农户以前传统的单门独院的居住方式,平均每户人家住房的占地面积,大约是0.3亩——也就是说,这1.3万户农户建房,要用去将近4000亩的土地。而我们推行集中居住工程来安置这么多农户,只用了1850亩土地。”方文辉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工程,让余姚在四年里“抠”出了2100多亩土地,但这只是余姚“节地经”的一个章节。
位于余姚阳明科技工业园区内的宁波正庄科技有限公司老总王建壮,说出了余姚“节地经”第二个章节的内容。
这家企业四年前买下了一块9.3亩的土地,最后建设的厂房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左右。“算下来我们的容积率有2.8多。”王建壮说。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听后吃了一惊:“这样的容积率,比一般的小高层商品住宅楼盘都要高。四年前,宁波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只有0.8甚至更低。”
提高所供应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正是余姚“节地经”的第二个章节。
方文辉告诉晚报记者,四年来,余姚市共供应工业用地10645亩,平均容积率比之前提高了0.2,“这意味着,企业同样是建一万平方米的厂房,按原来的容积率要用上15亩地,而按提高后的容积率计,只需要12.5亩不到的地就够了。”
在这一块上,余姚四年间节省下来的土地总量近2100亩。
“零土地”技改——即在不增加一分土地的情况下,通过改造旧厂房来增加厂房面积,这是余姚“节地经”的第三个章节。
当地的舜宇集团,为给新上马的研发技改项目弄出厂房、科研楼,把原来一些二层的厂房加盖到了三层,又把厂区内边角料的土地比如车棚、道路、绿化带等或拆或减、整合起来建房子。
在没有新增一亩地的情况下,这家企业投产了一个可视模组项目,四年时间里实现销售近20亿元。
“四年来,我们这边的企业通过旧厂房改造,共增加了100万平方米的厂房;按容积率1.2计算,这批厂房原本要用去大约1200亩的土地。”方文辉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三个章节的账目算下来,余姚四年来节省下的土地总量,达到5400亩左右——即将近3.6平方公里。而湾头半岛的规划总用地面积,不过2.97平方公里;杭甬高铁项目总的用地量,则是1500亩不到。
另据方文辉向记者透露,四年来余姚平均每年包括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等在内的所有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也就6000亩不到。”而从今年起到2020年,余姚全市可用建设用地的总量,“大约一万亩多一点。”
余姚四年间节地5400来亩的“含金量”,由此可窥一斑。
据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数据,按我市现行土地规划规定(规划期为1997年—2010年),1997年—2010年全市建设可占用耕地为12.66万亩。但至2002年,6年内已将14年的建设用地指标基本用完。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用地近10万亩。
“原先‘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光向外的用地方式,已经不可行了,把‘自己碗里’的地精耕细作再精耕细作,才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紧缺问题的关键。”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有关负责人称,这也有助于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宁波晚报记者 程旭辉 通讯员 蔡迎新 褚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