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到慈城,大过虎年!传统年俗回归现代生活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2-08 13:32:55

  慈城“大过虎年”年节活动,将从腊月二十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锣鼓喧天中,我们似乎也听出了慈城的“弦外之音”;从慈城人对古建筑的善加利用、对民艺的尊重性展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我们可以找到慈城之所以能从众多古城镇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者是“将古城视作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城市生命体,着眼古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

  慈城古县城,近两年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走出宁波”,引来八方游客,更是“走出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9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由此成为我市最高等级的文化遗产项目。寅虎新春,在这座千年古县城内,热热闹闹的年节活动“大过虎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大过虎年文化展”

  慈城城隍庙,始建于唐朝,现在原址重建的城隍庙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布置于城隍庙内的“大过虎年文化展”,是此次慈城年节活动的主题展览之一。2010岁次庚寅,生肖属虎。虎是“百兽之王”,传说它能驱除一切邪恶,因而成为百姓心中的保护神。中国民间的虎艺品多姿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次展出的除虎年画、虎剪纸、虎童玩、虎衣饰外,更特别呈现“虎文化图录”,涵盖了从史前至现代的各项虎器物,包含岩画、文字、铜器、陶瓷器、玉器、画像石、石雕、漆画、彩塑、布制品、木器、版画等,以画卷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民间崇虎的演化历程。中国人习惯于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看了“大过虎年文化展”,才知道我们也是虎的传人呢!

  传统年俗回归现代生活

  写春联、听撞钟、看大戏、“县官”出巡迎新春……在传统“年味”渐趋淡寡的今天,慈城精心策划的这一系列年俗活动,可谓用意深远。

  县官于立春前出郊迎春,全城百姓沿街拥观,是我国古时一项重要的节庆习俗。慈城现代版的“县官出巡”,不仅营造出活泼泼的新春欢乐气氛,也着实让人体验到“父母官”之用心良苦:“县官”一要传授年节礼仪,言传身教;二要与民同乐,共猜灯谜;三要为民祈福,驱邪纳吉。但愿居民和游客们在欢闹之余,也能体悟到活动策划者的一片良苦用心。

  正月里看大戏,曾经是中国老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今年在慈城,也能看到原汁原味的地方戏!《十八相送》、《沉香扇》、《包公打銮驾》,折子戏出出精彩,更有《文武状元夺妻》越剧全本演出,让老少戏迷大呼过瘾。

  南北母亲手艺大擂台

  在慈城“大过虎年”活动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四位来自黄土高原的老大娘:杨梅英、李爱姐、行俊肖和刘勤肖。她们是慈城方面特意从陕西请来,为大家展示面花、布老虎和剪纸技艺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其民艺尤其丰富多彩。辛苦操劳的陕西老大娘,虽然双手粗糙,但拿起剪刀后却变得灵巧无比:杨梅英是闻名海内外的剪纸艺术大师,李爱姐是陕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俊肖和刘勤肖都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捏面花高手。富有吉祥民俗意涵的虎面花、担负着保卫儿童重任的布老虎,还有生动的虎剪纸,在她们手中如魔术般脱胎成形,浓郁的“北方年味”扑面而来,也让我们这些南方人切身感受到黄土高原古老文明的精神内涵。

  陕西有面花,慈城有年糕!北方母亲将吉祥意愿捏进了面花,南方母亲也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揉进了年糕。南北母亲同台竞技,却共同展示了中国母亲的慧心巧思与慈爱品格。与此同时,面食文化与米食文化也有了一次精彩碰撞。

  动手做,享受简单生活

  慈城冯岳彩绘台门,是浙东地区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得最好的一处台门,在这座曾经由皇帝亲赐所建的宅院内,我们看到了慈城的常设展之一“母亲的艺术展”。冯岳彩绘台门的左方矗立着一座贞节牌坊,右方有一口“三娘井”,都是中国妇女含辛茹苦相夫教子的象征,由此不难体会“母亲的艺术展”落户冯岳彩绘台门的用意所在。中国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百姓衣食的生活基础;妇女技艺撑起“半边天”,默默推动着华夏文明。母亲的艺术如纺织、浆染、刺绣、编结、剪纸等,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有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

  年节期间,“母亲的艺术展”开辟了手工体验区,游客可以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打中国结、剪纸、缝缀布艺品等,细细体味民艺的精神内涵,也借此向伟大的母亲们致敬。在冯岳彩绘台门之外,慈城文化创意园区城隍庙区域还设数处手工制作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尝试手绘T恤、段段绣、Prym拼布等,自己动手,其乐无穷。

  图文 梅子满 包和平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