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21日晚,宁波市民正在室外燃放烟花。宁波市区已被禁放9年的烟花爆竹在当年春节解禁,孩子们的脸上个个乐开了花。 (周建平 摄)
留住悠远的
宁波春俗
春节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传统社会是这样,在现代社会还是这样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春节期间,大约有20亿人次忙碌在路上。这个“路上”,可以是在回家的路上,也可以是在走亲访友的路上。20亿人流这样一个壮观的民俗景观,还将继续延续。可以说,回家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个传统。
多重文化象征
春节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造,是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现在春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由是春节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绝不只是吃喝玩乐这样简单。
我们宁波人的春节,可以说过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了。首先是腊月廿三祭灶神的习俗,是送灶王爷上天“述职”。宁波民间还有扫尘的日子,是在送灶以后的第二天,就是在腊月廿四。
还有我们熟悉的放鞭炮的传说。放鞭炮现在看来是表达一种喜庆的象征符号,但在最早诞生的时候,却是用来驱邪避鬼的。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说过去这个年,它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种野兽,一种专门在年三十晚上出来吃一些活物的凶猛野兽。每当年三十夜幕降临以前,一些村庄里的百姓都要逃到附近的山上躲起来,躲过这个晚上再回来。人们就用烧竹子的办法来驱赶它。到后来“驱邪”的鞭炮就渐渐演化为现在“喜庆”的鞭炮。
贴春联,大家也比较熟悉。唐代已经出现了春联,但这个春联不叫春联,当时还叫桃符。宋代时开始称为春联,也不用桃木板了,慢慢用纸来代替。当时纸的颜色没有规定,直到后来才用红颜色的纸来写春联。为什么要用红颜色的纸呢?因为大家相信鬼是怕红色的,所以一直到现在写春联都是要用红色的纸来写。
年画最早的形式其实就是门画,就是门上贴的画。门画最中心的内容就是门神,年画最早也称为门神画。年画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在年画上面还印上月历。到现在就更多了,出现了挂历、台历等等。
温馨的人伦交往
再来讲一下春节的人际交往,这是我们古人非常注重的。吃年夜饭,家人一定要到齐,如果有人在外地,也要历尽艰辛回家来吃。因为这个年夜饭可以说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饭,是要全家人一起吃的。如果实在到不了的话,家里就会为他添一副碗筷,表示这个成员也到场吃了。吃年夜饭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
还有一个家庭成员的交往方式,就是长辈和小辈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分压岁钱。过去压岁钱并不是真正的钱,而是仿钱币形状制成的,是不能流通的,仅仅是象征意义。因为这个压岁的岁就是作祟的意思,把一些不好的现象能够压制住,保佑小孩的平安。用分压岁钱的方式保佑小孩的平安,寄托长辈对小孩的关爱。现在这个味道已经变掉了。
还有守岁,通过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闲话闲聊,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和了解。团圆守岁强调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情感的表达。
另外一种交往方式是属于跟外界的交往,我们还在进行,这就是拜年活动。
民间拜年是包括两项活动,第一是向神灵、祖先拜年,第二项拜长辈、亲友。就是说先要拜死去的祖先,再拜活着的长辈、亲友。拜年的形式也非常多,非常讲究。
还有一种民间拜年方式是寄送拜年帖,相当于现在的寄贺年片。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造成不能亲自上门的遗憾。
丰富的饮食文化
宁波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只要条件允许,春节期间是一定要准备齐全的。过去除了到集市采购以外,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家制作的,如年糕、豆腐、各种零食和菜肴。所以一进入忙年,家里的主妇是非常辛苦的。
春节的很多食物,其实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宁波地区出现的一些食物,它不仅仅是食物,还是一种文化。
比如吃年夜饭的时候,有些菜肴是必须要的。在鄞州区吃年夜饭(整个宁波都是一样),饭桌上一定要有一条鱼,因为鱼的谐音是余,吃鱼就是表示年年有余、喜庆有余。
在宁海的年夜饭中,一定要吃的就是汤圆。不管要吃还是不要吃,都要吃一点,象征着团团圆圆。在北仑,菜肴无论多少丰富,有一碗菜是必须要的,这碗菜是如意菜。意菜说出来非常普通,就是豆芽菜。因为豆芽是黄豆、绿豆发出来的,所以这里面有发的含义。
象山在准备年夜饭的时候,会特地烧好在初一吃的早饭。为什么要这么早准备好?表示有吃有剩,年年有余。
初一的早餐,我们宁波民间习惯于吃一些素的食物,一般吃一些汤圆、年糕等等,表示团团圆圆。在奉化,初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点瓜子、糖果、爆米花等。这些东西有一个非常吉利的名字,奉化当地人称它为吃发果,就是预示着吃了这些东西以后这一年会大发。
年味为何淡了
大家发现,现在过年,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到底年味淡在哪里?我归纳为四个少:少了忙的感觉,少了喜悦的感觉,少了敬畏之心,少了过年的内容。
过去,在过年之前有一个阶段叫作忙年,一进入忙年,可以说家家户户是非常忙碌,要准备很多过年的用品。现在不需要那么忙了,很多东西商店都可以买到。少了忙的感觉,过年的感觉确实淡了很多。
过去过年是非常高兴的,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很高兴。大人们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可以娱乐一下了。小孩子过年能吃到他平时所吃不到的东西,能够穿他平时所没法穿到的新衣服、新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都可以吃好东西,天天都可以穿新衣服。这种喜悦的感觉没有了以后,感觉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还有是少了敬畏之心,过去过年有很多规矩,比如你家里有好吃的,首先要敬神灵,不能自己先吃,否则要被怪罪。吃年夜饭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乱讲的,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扫了地就要破财。还有年初一不可以睡懒觉,如果年初一睡懒觉的话意味着一年到头都会懒洋洋的,所以年初一一定要早起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少了过年的内容。以前宁波民间过年,大约有五六十项内容,每一天都有很丰富的过年活动。现在很多内容都已经消失了。
创新过年内涵
年味变淡,我归纳了三个原因:时间观念的变化、鬼神观念的改变和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改变。文明的递进、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传统春节,确实造成了一种改变,这是不可避免的。
从情感上来说,我们也许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年味趋淡是我们文明递进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不必有太多伤感。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尽管很多春节的内容现在不可能继续去延续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些片段继续渗透到现代的春节习俗当中来,不去丢弃它。比如放鞭炮,鞭炮可以说是庆祝新年到来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我们宁波经历了9年禁放以后,2004年的春节终于开禁了,这个开禁在全国来说还是比较早的,新华网还专门刊发了宁波开禁的消息。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鼓励去创造新的过春节的内容和形式。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过春节的方式,比如电话拜年、春节联欢晚会等等,但是人们还是觉得春节的年味很淡,因为人们并不满足目前的方式,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适合现代人的春节民俗的产生。
(宁波日报记者根据市图书馆“天一讲堂”节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