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深山飘荡茶油香 宁海两名大学生辞职创业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2-11 08:40:07

图为李如岗在检查茶油生产流程。(朱和风 摄)

  宁波日报记者 朱和风

  在宁海岔路镇一个叫火炉岙的荒凉山上,有500亩茶树林,山风一吹,茶树的枝蔓在风中葳蕤地飘荡。2006年4月,宁海当地的两个年轻人,毅然辞去工作,东借西凑了五六万元钱,承包下这里的山地种起了茶树,带领一方村民致富。

  志同道合走到一起

  今年35岁的叶涛鸣和李如岗都是宁海人,他们也是宁海二中的同学。两人高考时分别考入宁波大学和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一个学化学,一个学机械。大学毕业后,叶涛鸣在宁海中医院担任药剂师,而李如岗成为当地一家企业的模具设计师。可是他俩很“不安分”,觉得这样的生活尽管安稳,但没有激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叶涛鸣听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岔路一带的农民种了两万多棵茶树用来制油,但因种种原因,制成的油多数不能食用,只能当作工业用油,现在茶树死的死,砍的砍,山上一片荒芜。他把这个信息告诉李如岗后,两人突发奇想:我们可以搞茶油生产啊,既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又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但是,双方的亲戚听说两人要辞职上荒山种茶树,很多人反对。可是,两个年轻人铁了心要干一番事业,最后双双辞职。

  困难面前相互勉励

  此时,叶涛鸣和李如岗刚结婚,手头没有积蓄,两人东借西凑了五六万元钱,作为第一笔资金开发茶树苗。叶涛鸣母亲瞒着家人,也帮他们借来了22万元钱。为节省资金,他们以较便宜的价格从岔路镇上畈村租来了百余亩沙滩地,铺上泥土,开始栽培茶树苗。

  在那段日子里,两个年轻人掰着手指把1分钱当作2分用,因为每亩沙地要铺泥,要管理,起码要投入资金1000元,而且还要购置必要的设备。为了省钱,两人决定不花钱租房、不去镇上饭店搭伙,以栽培茶树苗的工棚为家,以方便面代替一日三餐。

  但是,更让他们揪心的是,要让茶树苗成长结籽产油,并非易事。学机械的李如岗就自费赴宁波大学等地深造,他拜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倪穗博士为师,进修生物植物学,不久就掌握了栽培技术。

  创业精神感动副县长

  2007年清明期间,叶涛鸣和李如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宁海农林局,想争取一笔农业扶助资金。农林局专门在网上为他们开了一只“农民信箱”,让他们把资料打入信箱中。当宁海县负责农业的副县长看到他们的资料后,批示农林局支持他们的创业举动,并给了他们5万元的首期扶助资金和一些生产茶树油的资料。岔路镇农业副镇长张祥,也成了他们创业的支持者,一次一次地帮着争取农业扶助资金。

  这几年,他们已拿到近50万元的农业扶助资金。不久,两人终于栽培成功了茶树苗。当茶树苗移植到岔路等乡镇荒废的山地上时,他们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一份开垦荒地、松土、施肥的季节性工作,同时也给荒山披上了一层绿色。

  传统工艺重放光彩

  两个年轻人的创业终于有了收获。2008年清明期间,他们培育的茶树开始结籽了。当地农民在他们的带领下,上山采摘茶籽。是年年底,茶油终于试制成功,他们分送给亲朋好友品尝,一些人吃了原汁原味的天然茶油,胆固醇居然降低了。而他们栽培的茶树苗,因品种好,成活率高,被慕名而来的金华农艺师们订购去,栽培基地也成了宁波大学学生的学习基地。

  在记者采访时,岔路镇镇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说,近两年来宁海下山移民后留下大片荒废土地和荒芜山田,土地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李如岗和叶涛鸣的举动,既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也能保持水土、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政府压力,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去年11月份,他们又生产了10吨茶油,除了投放到上海、宁海的市场上外,他们还储存了一部分。两个年轻的创业者面对自己的作品,“野心”着有朝一日有他们集载培、种植和生产于一体的农庄式工厂。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