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社区组织活动,民间组织挑起大梁;社区扶贫帮困,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民间组织主动承接……截至去年年底,海曙区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已备注988家。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不论是数量,还是参与社区服务的程度,均居全市前列。
社会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市场不愿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又不能很好解决的社会职能,越来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难题。2005年,海曙区开始探索解决这种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降低备注门槛,提供经费和社会资源保障,着力培育和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其中。到2009年底,全区备注的社区民间组织总数比2005年增长了近一倍,总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有效弥补了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
5年前,海曙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社区项目管理机制,根据居民需求,拓展社区服务,以此来培育和发展承接社区项目的民间组织。如段塘街道每年安排5万元项目经费用于社区项目开发,涌现了洞桥“新居民联谊会”、华兴“聊天吧”、南都“BabyGo亲子俱乐部”等众多新型民间组织,社区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该区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一改以往的大包大揽做法,对居民需求强烈、市场供给不足、可以由第三方承担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采取“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向社区民间组织购买服务,促进了一批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壮大。2008年和2009年,海曙区政府出资购买了社区矫正、残障康复、老人和青少年心理调试等服务项目,借助于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棘手的社会事务,受到了居民的极大欢迎。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海曙社区民间组织逐步形成了三大类:一是以娱乐健身为主旨的文艺团体,共293家;二是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具有管理色彩的对口社团;三是各种义工队伍、社区爱心服务站等公益性和服务性社区组织。后两类共695家,超过总数的70%。该区民政局局长吴汉元介绍说,这些社区民间组织不仅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而且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参与公共服务、事务和各种活动,成为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左膀右臂”。
采访中,海曙区委书记陈奕君表示,今后,海曙区还将定期对社区民间组织成员开展培训,并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社区自治的程度,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和谐格局。
宁波日报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