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评判学生作业正确与错误的符号。然而,宁海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西校区的戴峰老师却来了个创新:批改作业只打勾不打叉。他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作业“去×法”批改的改革尝试》,上学期在长三角城市群“我与新课程改革”征文比赛中一举摘得一等奖,而他的创新做法则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争议。
创新开始于十几年前
做作业是学生理解、掌握、深化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作业,并花工夫进行设计、批改、讲评。但戴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此并不领情,不少学生对作业的批改结果并不怎么在意,这次错了,下次照错。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戴老师一直在思索。
1995年的一天,戴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时,听到一个细小的声音在一旁请求:“老师,别打叉,让我订正好,再给我100分,好吗?”原来,这位学生的父母比较重视她的学业成绩,尤其看重作业本上的100分。“能否把这种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重视,使改作业从教师的事转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戴老师陷入了沉思。几天后,他决定着手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
改革的效果很不错
戴老师所创新的作业批改方式就是“让作业告别大红叉”,即老师在作业中发现有错,就在下面标明错题道数,然后退回学生,学生如果能自己检查出来并订正好,就打个大“√”,不但给满分,还每题奖10分,上不封顶。
戴老师坦言,实验初期是费了不少力气,特别是教学生自己找错误、“挖地雷”的方法,可不容易。而且不少家长也提出异议,将作业的对错模糊化,家长不方便找出孩子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甚至担心孩子养成了“事后补救”的习惯,那考试怎么办?
然而,试验了一个半学期后,同学们做作业的态度有了明显改观:少了马虎,多了认真;少了粗心,多了细心……学生独立做作业、认真检验的习惯初步养成,作业的正确率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检查,如何分析。
只打勾不打叉好不好?
戴峰老师的创新做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在去年9月举行的长三角黄埔教育论坛上,他的关于作业批改方法改革尝试的论文获得一等奖,也引发了教师们对“只打勾不打叉”创新做法的讨论。有老师认为,长期以来,不少学生觉得反正有老师批改,到时逢叉订正即可,形成学习随便、无责任心等不良习惯,戴老师的创新可谓一举多得。但也有老师持不同观点,认为勾和叉的符号醒目直观、节省时间,也方便学生辨识。“如果学生连个红叉都承受不起,何来勇气面对日后的挫折和挑战?”
市教科所所长沈海驯说,评判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地说好与坏,最好的衡量方式是看学生是否适宜。小学生的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这样才可以让孩子的个性得以彰显,不抹杀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戴老师的做法和这一理念非常吻合。
记者 陈 敏 通讯员 王银宁 陈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