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渔港古镇正月十四闹元宵 不吃"元宵"吃"糊拉"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2-28 07:46:16

马灯队员吃糊拉 (蔡根云 陈吉明 摄)

  家家不吃“元宵”吃“糊拉”

  昨天一早,居住在石浦镇延昌社区的刘竹青大妈刚起床,就与老伴一起,为烧煮十四夜的“糊拉”忙开了。

  与国内大部分地区元宵节吃“汤圆”、“汤团”、“水圆”等不同,石浦人过元宵节不仅提前了一天,而且家家户户必吃的不是“元宵”,是“糊拉”。

  “糊拉也叫‘糊拉羹’,就是以牡蛎、虾仁、鱼肉、蛏肉为主料,加以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年糕等,彼此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杂烩羹。”刘大妈告诉我们,石浦人元宵节吃“糊拉”出自一段历史典故。明代嘉靖年间有一年正月上旬,戚继光率领军队杀得入侵石浦一带的倭寇狼狈逃窜,但正当民众准备各种菜肴下锅烧煮欢庆抗倭大捷时,却有另一批倭寇前来进犯,眼看军情危急,伙夫匆忙将切好的各种小菜倒入锅内,煮烧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拉”,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了个个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大获全胜。从此,石浦人每逢正月十四,则家家户户吃“糊拉”以示纪念,遂流传成为一种民间节俗。

  “大伯,给点‘糊拉羹’”。临近傍晚时,伴随着阵阵欢笑的童声,一拨拨穿着鲜艳的渔家孩子拥挤在赵汉文老伯家门口。见此情景,赵老伯与老伴一起忙从热锅上舀出“糊拉羹”,一一分到孩子的碗中。

  “‘糊拉羹’家家都做,但来吃的却是邻舍隔壁、亲朋好友。”赵老伯告诉我们,按当地节俗,“糊拉羹”吃的人越多,主人家财运越旺。小孩如吃了百家“糊拉羹”,人更聪明,身体更棒。

  渔区群众个个争先“民俗传人”

  距离晚上的灯会虽然还有数小时,但午饭后,参加表演的各支队伍就早早集合起来,为演出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忙碌开了……

  “石浦仅延昌就有马灯队、鱼灯队、龙灯队等七八支队伍,演出人数有100余人,全部是渔家妇女组成的娘子军。”年过半百的秦美萍阿姨,这几天几乎天天与延昌社区的几位热心居民一起,聚集在石浦渔村文体活动中心,义务为元宵节扎鱼灯,忙排练。

  石浦延昌工人退休会常务会长张有金老人介绍,石浦以前最出名的曾是延昌马灯,但如今全镇各色各样的闹元宵队伍有30余支,其中他与一批退休工人今年还特地自筹资金三万多元,组建了一支十二生肖的灯队伍,元宵节前天天上街巡游排练。

  正在为自己亲手制作的鱼灯做最后检查的马布银师傅,虽是退休后才开始做鱼灯的,但现在已是一位“鱼灯大师”。他告诉我们,与以前纸糊的鱼灯不同,这些鱼灯架子由竹子扎成,糊布后再刷上一层油漆,虽然他做一盏鱼灯要花一周时间,但这样的鱼灯使用几年也不会坏。同时,鱼灯装上电珠,不怕风吹。“民俗传人的责任是传承和弘扬,以后每年都要翻出几个新花样。”说这话时,马师傅开心地笑了。

  渔港十万群众欢度“十四夜”

  夜幕渐降时,吃完“糊拉”的石浦人便提着彩灯,扶老携幼出门游走,观灯、上庙、聚会、赶热闹。很快,欢乐的人群从四面八方不断涌向街头,整个石浦渔港人山人海。

  “嘟嘟嘟嘟……”“咚咚咚咚……”晚上6时许,声声长号、鼓乐终于在石浦渔港上空响起,在人们的阵阵欢叫声中,东门船鼓队、石浦鱼灯队、十二生肖队、马灯队、龙灯会、镜架山龙灯队、百兽灯队、工人文化宫锣鼓队等一支支演出队伍纷纷登场。这时,以红灯笼和老虎为主要元素的“鸣锣迎春”、“新年快乐”、“迎春纳福”、“虎虎生威”四个灯组,与千余盏各类海洋生物造型的彩灯一齐点亮,刹那间,渔港古镇呈现出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烂美景。

  大街上,码头边,许多人忙着拍照留念。带着家人特地从上海赶到石浦的李先生,也留下了这欢乐的一瞬间,他说:“好多年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元宵节美景了,能感受到这热闹、传统的节日气氛真是太开心了!”孙老伯虽是一位老石浦,但他带上读幼儿园的孙子挤在人群中仍是感慨多多,他告诉我们:“我年年元宵节带着孙子出来闹元宵,不仅可以感受节日热闹的气氛,也能让小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民俗的教育,真是一举两得啊!”

  在现场组织活动的石浦镇宣传委员董柯渊告诉我们,昨晚在石浦渔港闹元宵的除了本地群众外,外地游客也超过千人,欢度“十四夜”的群众达到了10万人。

  宁波日报记者 王量迪 象山记者站 丁 华 陈光曙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