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去的小摊上买早点时,死死盯着煎饼炸油条的那瓶油。摊主说:“放心,我用的都是好油。”
狐疑。摊主似乎没有理由不用“地沟油”——据说食用油价又涨了。既然“地沟油”能少花成本多赚钱,既然它一样能清亮无味,连专家也说“油掺油,神仙愁”,既然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又不会立竿见影地毒死人,连大餐馆都在用——什么能阻止小生意人不用它来多赚钱呢?只靠个人的良知约束吗?
美食当前,最近几日不知有多少人会经历这样的心理挣扎。因为“地沟油”问题又一次受到媒体关注。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描述了地沟油从餐馆下水道里的“红色膏状物”轻松变成清亮“食用油”、经低价销售重回餐桌的经过,并将它与我们的日常饮食,如油条、肉串、水煮鱼之类联系起来。专家估计说,每年,如此循环往复回到餐桌的地沟油就有300万吨;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专家的说法如此生动、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之后,会有一阵子倒了胃口,少了赴宴的兴致和尝试街边小吃的勇气。川菜馆里诱人的水煮鱼,畅销度说不定也会有些下降。然后呢?平民大众们多半仍然只能选择无知无畏和有意淡忘,因为生活必须继续,客仍要照请,饭仍需照吃,我们不可能深入餐馆的厨房禁地,去守望和制止那些不光彩的交易。于是,肮脏得令人作呕的地沟油的利益链条和循环系统便也照常运转不辍,且规模,还会随着餐饮业的兴旺、餐饮垃圾产出的增加而扩大,“产业”利润可能已达20亿元。
究竟谁该为地沟油产业的产生和壮大负责?或许,是私卖泔水废油、敢用再生地沟油的餐馆,是闻着臭气舀废油的底层劳动者,是地下油料作坊?因为他们的见小利而忘大义,我们大可把他们视为贻害人民健康的“凶手”,并且检讨和推理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根源和危害。或许,科学家们也应为此而羞惭吧?我们的科学技术应该关注人的生命,研究一下如何让日常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但与其寄望于经营者个人的良心发现,或者科学家研究出特殊的地沟油试纸散发给大众,倒不如质问一声政府:地沟油从回收、加工到低价交易,链条上有多个环节,认真监督、检查和管理,哪一个环节能做到完全隐蔽而无形迹?从工商管理、卫生到食药监督,多个部门、多种渠道,为什么竟任由一个危害全社会所有人身心健康的产业链存在,问题被揭发多年,不仅没有解决的迹象,反而连年壮大?
小小地沟油成为治理难题,从根本上说,凸显的是政府餐饮食品监管中的无效和缝隙。根源恐怕在于轻视——与其他种种可以立竿见影地危害社会环境、生命安全和市场秩序的大问题相比,地沟油不过是餐馆后厨角落里的一颗老鼠屎。
如果你视而不见,有朝一日,它可能败坏一桌中华美食,也可能变成损害整个社会胃肠道的那一点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