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尚凌博士在南极科考期间留影(照片由本人提供)。
历时5个多月,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已完成各项任务,正在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休整,即将回国。昨日,参加本次南极科考的浙江万里学院熊尚凌博士,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记者关于他在南极科考期间的最新情况。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是2009年10月11日上海出发的。由于路途遥远,受科研条件限制,科考队员们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样本。回国后,他们将着手开展研究和分析。熊博士此行采集了18份500ML南极水,经处理,500ML的水样已被浓缩成30ML。此外,他还将带回冰柱样品、鸟粪样品和企鹅血样等。
南极生态日渐脆弱
这次赴南极科考,熊博士发现了一些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南极环境变化的现象。
熊博士曾在科考老队员郝战军工程师那里,看到一张大冰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郝战军2006年拍的,在中山站附近的湖边,有一个冰山融化而成的大冰洞,冰洞内倒立着许多冰柱,如同石钟乳,很壮观。
熊博士在中山站的2个多月时间,与复旦大学的高峄涵博士、中科院遥感所王显威博士,去寻找这个大冰洞,却始终找不到。他们不甘心,后来又把中山站周围的每个湖泊都找遍了,都没有找到。他们不得不十分遗憾地得出一个结论:气候变暖,冰山渐渐融化,这个大冰洞随着那座冰山,一起融化了。
熊博士等人还在中山站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海边的沙滩上出现了大片的绿色苔藓。熊博士说,这种水生藻类植物,必须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生长。据老队员介绍,海边的沙滩上出现大片绿色苔藓的情形,前几年极其少见。现在大片出现,与南极气候变暖有关。
熊博士还发现,长城站附近帽带企鹅数量明显减少。帽带企鹅的主要食物是磷虾,现在磷虾资源已明显减少。据老队员介绍,以前长城站周边海域可以直接捞到磷虾。熊博士说,“我特意在长城站周边沿海边行走了约3公里,没有发现任何成年体磷虾。”磷虾的减少将对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磷虾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