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鄞州
杖锡中心学校校长扎根深山 用爱筑起教育丰碑
稿源: 鄞州新闻网  | 2010-03-24 10:58:23

  三月的四明山,一片春的气息,桃花盛开在盘转山路的两旁。山路最深处坐落着素有“鄞州西藏”之称的杖锡村和鄞州海拔最高的高山学校——杖锡中心学校。

  最后的高山学校

  周一早晨,在三面环山的广阔操场上,国歌奏唱,五星红旗在海拔620米处冉冉升起。红旗下站立着清瘦的应良淼校长,孩子们表情专注。

  这所学校,现在是我省生均电脑拥有率最高和生均图书拥有量最多的学校。校舍面积近9000平方米,占整个章水地区校舍面积的四分之一。2000年,这所学校有3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师。然而,山民外迁、镇乡撤并、贫穷煎熬……有机会走的都选择了离开。大山深处,只剩下老人和少数最困难的家庭。学校现有的42名学生,7名来自单亲家庭;3位50多岁的老教师是本地人,其余6位老师来自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大山里的孩子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小小班和个别化教育,目前的六年级班级有14名学生,而一年级班级仅有4名学生。根据当地人口统计数据,2010秋季开学后将只有2名一年级新生。

  早上第二节课,应良淼给六年级学生上《科学》课,主讲的内容是《直面灾害》。应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讲解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内容,一如他所直面的这片土地。

  根据国家校园安全工程排查鉴定结果,今年下半年,杖锡中心学校将只剩下两幢教学楼;3年后,其中一幢教学楼也将完成使命。校园所在的山洼位置,已被定性为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区域。而在杖锡村,要再建一幢教学楼,困难非常大。

  扎根深山的老校长

  扎根高山、从教34年的应良淼,一辈子的梦想是与山里孩子同行。这个朴素的梦想也使他成为鄞州区第四届“我身边的文明之星”。如今,他第一次产生了“可能要离开大山”的念头。

  1976年,高中毕业的应良淼成为马车村村校的代课老师。当时,全村53名孩子聚在同一个教室里,是集所有小学段的复式班,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应良淼一个人一肩挑,公社每天给记10个工分,一天只挣一元钱。1978年,应良淼转为民办教师,每月工资28元。

  1982年,他调到杖锡公社社校担任教导主任,却意外收到了去里湖学校任教的通知。里湖学校是当地最偏远的村校,当时学校老师全部辞职,而那年正值应良淼妻子临产。想到山里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有老师而辍学,他毅然赴里湖任教。一年后学校步入正轨,他才放心地回到社校。

  1985年,应良淼成为在编教师,此后又数次到偏远的村校任教,数十年间,他翻山越岭,几乎踏遍了大山的每个角落。一直到1992年,这些散落在各自然村的村校撤并,应良淼来到杖锡中心学校出任副校长,而后成为校长。

  从教34年来,桃李芳菲。学生中,有考到国家一流学府的高考状元,也有拼搏商海拥有资产数亿元的实业家。

  “窗户漏风,桌椅破烂,你们能够想像的山村校舍的情况就是我们大山学校的真实写照,读书是贫穷孩子唯一的出路。应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清华大学毕业的鲁军是应良淼的学生,现已拥有自己的IT企业。

  “他为人很质朴,对学生影响至深。我们现在待人接物的习惯、入党甚至于职业选择,可以说都和他有关。”当年的学生金永芳,现在是鄞江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1995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杖锡中心学校任教,和昔日的师长成为同事。1999年,金永芳因为成家准备调离大山,但在应良淼的挽留下又多留了一年。

  深深体会着当“孩子王”的快乐,也有着做“领头雁”的忧虑和困扰。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应良淼劝返了无数流失的学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也调走了一拨又一拨教师,因为能够留在大山的只是少数人。

  “刚刚到学校的时候我还是单身,没有网络,村里的小卖部就是我们的‘东门口’,周末没有地方去,就爱到那里去坐坐,有钱没钱都没关系。”许锦春老师来自湖北,初进大山时很不适应。“出不去真是无奈啊,但后来发现留下来也有所得,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的学校特别和睦、友爱。”婚后,许锦春将孩子送回老家由父母抚养,像应良淼一样把这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爱的传递带来了精神的愉悦,许锦春一留近十年。

  学校教师基本都是住校的,到周末才能够回城。由于回家不便,近半的学生也是寄宿的。因此,教师还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与“监护人”。

  现任章水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的李文海,和应良淼有20多年的交情,“应良淼对大山有深情,有时候很晚打电话找他,他还在学校工作。”

  用爱筑起教育丰碑

  杖锡中心学校有一张旧乒乓台,应良淼在学校里组织开展了“人人会打乒乓球,个个打好乒乓球”活动。在去年章水镇选拔比赛中,该校获得第一,还打进了区全运会少年组女子前三。在去年下半学期的全区抽考中,这所学校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都领先于其他的山区学校。

  “从体现市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杖锡中心学校100%完成,质量很好,老师们都很努力,很尽职。”章水镇教辅室主任吴王争光说。

  1:4的教师与学生比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应良淼许多教学理想得以实现,也为山村教育竖起了标杆。

  每天,每一位老师都会摸摸学生的头或手。“‘天天摸到’只是一个外在表现,核心是方方面面要关心到,把这些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应良淼认为,山里的孩子见识不够,与外界交流不多,但也要全面发展,尤其不能缺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让孩子得到赏识教育。也正是这种符合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单亲孩子重新找到了家庭的爱,建立起了良好的人格。

  “做好这些不仅要有工作能力与责任心,关键在于安心。应校长很淡泊,也很坚定,在他的带领下,杖锡中心学校的老师,做好了教师应该做的事。”54岁的副校长沈高菊和应良淼是中学校友,并在一起共事十余年,深深理解这个质朴的昔日同窗。

  杖锡的冬天特别寒冷,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穿着单薄,应良淼总会拿出自家衣服给这些学生穿上;发现寄宿生被子不够暖时,也会拿出自家的被子给学生盖上。一有学生头痛发热,应良淼就自己掏钱陪学生上医院打针吃药……但他却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家庭与孩子。以往,家里的五亩毛竹山、一亩多田,都由妻子龚秀琴一人操持。现在,龚秀琴追随丈夫,住在学校简陋的教师宿舍里,为老师和孩子们做菜烧饭。

  采访结束的时候,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也响了起来。孩子们从教室里奔出,和煦的阳光照在他们的身上,温暖如春……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