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如今,站在连接宁波、舟山的金塘大桥上极目远眺,在宁波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已经崛起。明显的海洋资源优势为宁波建设海洋强市创造了“先天之利”,也为港桥海联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广阔平台。
北仑港全景。黄卫军摄
北仑港一角。于陶明摄
编者按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位于浙东,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其港口货物吞吐量居我国大陆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居我国大陆港口第四位。
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具有充分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和大桥集聚优势。近年来,宁波实施港桥海联动战略,促使港桥海“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港是经济发展龙头,桥是加速器,海洋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港”的开发统领“桥”和“海”的发展,“桥”的建设拓展“港”和“海”的空间领域,“海”的兴起则为“港”和“桥”提供了新的载体。如今,宁波市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大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大大促进了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
港为龙头―――
领航城市大发展
浙江省宁波市处于环太平洋国际运输主航道上。早在唐开元26年,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就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姿态正式开埠,从此在世界上声名鹊起。千百年来,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凭借“港通天下”的城市气魄,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有这样一句话能一语道破宁波港口的实力: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中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供给一大批电厂,使浙江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处处长张士锋自豪地介绍。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龙头和领航作用。宁波港口位于沿海和长江“T”型航线的交汇点,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深水大港,也是我国大陆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可用岸线872公里,深水岸线170公里,航道条件优越,虾峙门水道水深20米以上,可通航30万吨级船舶。该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
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去年货物吞吐量近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42.3万标箱,旅客吞吐量达1171万人次。
几年前,几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宁波考察时,提出要把宁波建设成为“以现代物流为主的国际化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这与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对于决策者,不能把港口仅仅看作一个货物集散地,而要把其开发建设融入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去,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的道路。“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战略应运而生。
港兴则城荣。宁波先后出台了《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迎着“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依托深水良港综合优势,宁波已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渔业为主导,以滨海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油气等新兴高新技术海洋产业为引领,以港口贸易、金融为配套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如今,站在连接宁波、舟山的金塘大桥上极目远眺,在宁波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已经崛起。在这条产业带上,密集着数百个重量级大项目,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支柱产业,占该市工业的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
桥为动力―――
驱动新的增长极
站在慈溪桥头,杭州湾跨海大桥犹如一弯长虹,直指大海,消失在远处的雾霭之中;在目光所不及的远处,连接宁波、舟山的金塘大桥已经通车;连接宁波市区、象山县的象山港大桥全面开工……这些大桥的开通,为港、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初步形成了“大桥经济圈”这一新的增长极,为港桥海联动战略实施提供强大的动力。
2008年5月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把宁波至上海、苏州、无锡的车程全部缩短到2小时以内,打造出一个“黄金经济圈”。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格局,更为宁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创造了条件。
“杭州湾跨海大桥引来了招商引资新热潮,为此,宁波市在大桥的南岸设立了一个新的行政区域――――杭州湾新区。”张士锋告诉记者,大桥通车后,杭州湾区位优势凸现,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过去不常被提及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型能源与环保设备产业、航空食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也都被确定为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集群。
2月24日,宁波市隆重举行了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成立暨授牌仪式。春日温暖的阳光中,记者来到位于慈溪市境内的杭州湾新区。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先期开发的工业区块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
杭州湾跨海大桥对新区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层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块开发中的热土,一切都着眼于高起点:所有进区的企业,必须是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对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至2009年底,累计引进工业项目254个,其中内资103个,外资151个,累计总投资465.89亿元。这些项目中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引进了吉利汽车、方太厨具等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
“宁波杭州湾新区以建设浙江新浦东为目标,力争通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层次高端、机制体制灵活、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使之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起点最高、速度最快、协调性最好的区域。”该负责人说。
海为载体―――
拓宽发展新空间
宁波市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拥有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4%;滩涂资源优势明显,拥有滩涂面积9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滩涂面积的34%;海岛数量众多,其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无居民海岛516个,沿海岛屿既具有近岸、近港口航道、近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渔场等区位优势,又具备相对隔离、便于特殊开发的管理优势。
明显的海洋资源优势为宁波建设海洋强市创造了“先天之利”,也为港桥海联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广阔平台。宁波市领导认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领域,绝不仅仅表现在围海造地,增加发展的物理空间上,而是体现在拓展一个全方位、多产业、立体化的空间和领域。
这个拓展过程中,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就是科技。采访中记者发现,宁波正把科技之光撒播向海洋经济的各个领域:宁海县通过推广“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技术,水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象山县通过推广“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技术,池塘养殖增效30%;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洋工程船生产线,可同时建造8艘海洋工程船,海洋工程类船舶订单量居全球第一,占总量的35%;新乐造船厂真正实现了船舶驾驶的自动化,迅速打入欧洲市场……
科技助推使粗放式海洋渔业经济模式在宁波成为过去,海洋经济正向精深加工发展,一个涵盖冷冻保鲜、鱼粉、鱼糜、鱼油和海洋生物等的多层次水产加工体系正在形成。记者在象山县石浦南方水产公司看到,原本是废料的鱼骨,加工成松脆美味的休闲小食品,售价竟高达每公斤91元。
目前,宁波已形成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海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体,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家,从事海洋科技工作人员2000余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总人数的15%以上。
“海洋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随着海洋经济做强,宁波将完全突破传统海洋渔业的范畴,形成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临港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届时,宁波将成为临港工业集聚、国际贸易繁荣、海洋旅游兴旺、现代渔业发达、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宜人的滨海现代化城市。”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