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八角廊村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的金缕玉衣,长182厘米,肩宽49厘米,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等部分。各部分均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共用玉片1203块、金丝约2567克。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叹。同时出土的还有九窍玉(用于塞住人身九孔以防精气外泄的玉)、玉握(握在手中的玉)和玉枕。墓主人刘修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第五代孙,死于公元前55年,在位时间15年。
玉衣古名“玉柙”、“玉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和铠甲相同。因身份地位不同,连缀玉片所用的缕丝材质有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的差别。据文献记载,汉代规定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皇帝的宠姬、皇帝的女儿用银缕玉衣,前一代皇帝的姬妾和皇帝的姐妹用铜缕玉衣。不过,西汉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故已发现的西汉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到东汉时则实行了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诸侯王便没有使用金缕玉衣的。
古人认为人死之后魂魄分离,魂气升天,形魄归地。人们既要使魂气顺利升天,又要保护形魄,使其在地下维持死前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让形魄也就是尸体不腐的目的呢?人们认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具有神秘的通灵力量,所以,早在4000年前就出现了用玉殓葬的做法。
玉的出现,大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有用玉随葬的习俗,商周时期,以玉殓葬的风气更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专门制作的葬玉已经大量出现,包括玉琀、玉衣片、玉罩面。缀玉面罩是覆盖在死者脸部镶有玉石片的绢帛面幕,这是金缕玉衣的起源。到西汉早期,完备的玉衣就正式出现了。
金缕玉衣的做工非常精细,有些是现代工艺无法达到的。编结玉衣的玉片均经过锯料、开片、打孔、抛光等多道工序,先把玉石精工琢磨成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同形状的小薄片,并在玉片不同部位的角上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不等,以四孔居多,再进行抛光。加上用相当于100根头发粗细的金缕将其联结为一体,一名普通工匠制作一件金缕玉衣,须至少花费10年时间,一件中等型号的金缕玉衣相当于100户中等人家财产的总和。
目前两汉王侯墓中出土有玉衣(包括玉衣片)的墓葬有60多座。出土的金缕玉衣均来自西汉王侯墓,已复原的有5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