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近段时期以来,记者发现在一些菜市场周边以及老小区里,以租居民底层住房开出的“菜篮子”小店越来越多。在“马路市场”渐渐隐退的情况下,此种“蜗居式”生存的小店,会对市民的“菜篮子”消费带来什么?
在高塘菜市场附近的新高路,记者看到,沿街而设的“菜篮子”已从两三家发展到六七家;在高塘三村里面,也出现此类小店。此类店铺经营面积一般仅为6—8平方米,不加装饰,放上几个架子摆放蔬菜、水产,一般都为来自安徽、河南、湖南、湖北的外地人经营。当城管人员不在时,有的就将菜摊直接放在路上销售。
记者注意到,这些小店的菜价要比菜场便宜,货品也比较新鲜。据一家“菜篮子”小店的经营者李女士介绍,他们有几个老乡在城郊承包菜田,所以,青菜会经常送货上门。至于,水产品和部分花色蔬菜,则老乡们联合到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各店自行分销。一月下来,扣除租金,比以前做贩菜“马路游击队”强多了。
市区“菜篮子”路边店的雨后春笋般出现,诚然对市民就近买菜带来一定的方便,也是遏制马路市场蔓延的一种权宜之计。但有关人士认为,有些店铺人员混杂,商品来路五花八门,对其如何进行有效监管不可忽视。伴随着天气渐渐转热,对这些店铺的监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宁波晚报记者 徐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