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江南兵马俑”户口查到了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4-08 07:17:02

  

  此次发现的文臣像头戴五梁进贤冠,双手紧握笏板(官员上朝汇报用的“记事本”),面部神态秀气,文臣像用于大臣墓前的第五组石雕。在发现的武将像中,一座头戴虎头战盔,双手抱剑拄地,脸如满月、鼻梁坚挺呈佛像状,唐风明晰,另一座武将像两眼突目,双手抱剑,气质威武,武将像用于大臣墓前的第四组石雕。

  石虎粗壮,厚重、饱满,显示了唐风特征。石虎一般是古代大臣墓前的第二组石雕。

  龟趺就是赑屃,俗称石龟,是高等级官员墓前的碑坐装饰物,所以龟背上有横坐,经凿孔后可以置碑,该赑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负重动物。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谢国旗

  被誉为“江南兵马俑”的东钱湖石刻群是宁波人的骄傲,并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宁波的文保专家一直在“寻觅”考证这些“国宝”的“出生地”。近日,专家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出生地为鄞江。更重要的是,专家据此推断东钱湖石刻早在北宋晚期已经出现,比原来确认的南宋更古老。

  清理山宕发现石雕

  鄞州区文管会专家告诉记者,在前不久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他们从鄞江镇光溪村毛家自然村获悉了这一重要线索。“当地村民在清理废弃采石场的山宕时,在宕渣中发现了古代的石雕,我们赶过去一看,都欣喜不已,认定这是不可多得的石雕文物。”

  毛家自然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而发现的三处毛坯石雕分布在村旁上化山上东侧约0.75公里处的南北走向直线上,专家说:“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先是发现了石虎、龟趺,向北大约0.2公里处又发现了文臣,紧接着再距北约1.03公里处再次发现武将一对。”

  石刻年龄向前推进

  “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许多石磨、石捣臼、石锣鼓、柱础石等古代所用的民用产品,再加上这些毛坯石雕,它们的发现为宁波历代以来的民用石材和大型墓道所用的采石场找到了出处。这也是我们文保人员多年来一直苦苦寻觅的。”专家兴奋地说。在毛家村这一带周围约4公里直径范围为鄞江小溪石,而现在的光溪原来称之为小溪;向北4公里为鄞江梅园石,该二大石材为宁波的发展提供了建筑材料和石刻造像的基础。“为我们研究当地采石文化的又一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发现为东钱湖石刻群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专家介绍到,东钱湖周围的宋代墓道石刻都有武将出现,抱剑者就是武将的标志,而明代后就没有墓前武将了,如余有丁、余永麟、张时彻等明墓都是如此。此外,宋代的墓前文臣像头戴进贤冠,而明代的上述墓前像都为乌纱帽;壮满矮小的毛坯石虎与明代的高大石虎具有体形上的区别。

  专家认为:“这些石雕充分表明是宋代石雕,并有北宋风味,应该是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而此前,我们一般认为东钱湖为南宋石刻,现在可以确定其历史向前推进了一步。”

  石雕都是半成品

  最令专家们吃惊的是,这些石雕都是毛坯,都通体圆雕,外部轮廓成型而未完工。“其中,石虎大致成型;龟趺荒料轮廓成型,文臣荒料轮廓成型后,已从头部剥离细琢,武将一荒料轮廓成型后,已从头部至上身剥离完毕后还未细琢,武将二荒料轮廓成型后,已从五官开始剥离后细琢。”

  石匠们为什么在雕到一半时突然将石像们废弃了呢?专家察看后认为:这些石雕都属于次品。“比如石虎的嘴、龟趺的背座角、文臣的五官等等,都有明显缝隙。”

  “这个是因为石质的不适宜,并不是工匠的技术因素。”专家介绍,“出次品的地方基本都在岩石的自然缝隙处,石匠在刚雕刻的大块荒料时,这些缝隙是肉眼很难看见的,而在石雕后期细部加工时会受到震荡,就自然脱落出现次品。”

  新闻链接

  东钱湖石刻群位于鄞州东钱湖畔深林绿谷之中。东钱湖南宋石刻群形态各异,列起阵来颇有兵马俑的气势,因而被誉为“江南兵马俑”。东钱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为我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