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镇海
镇海曙光村“钱袋子”4年猛增10余倍
稿源: 镇海新闻网  | 2010-04-14 10:17:45

  开栏语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强。

  在此过程中,各镇(街道)经过多年的实践,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还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为展示成果,感受当代新农村的生活气息,本刊记者近日赴各镇(街道),选取典型采访,力求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它们各具特色的农民创富和新农村建设之举,以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现在,你走进庄市街道曙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坐落有序的新式住宅和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唱越剧跳排舞,孩子们互相追逐嬉戏,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新气象。“村级‘钱袋子’鼓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好了。”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国定说。

  2001年5月30日,陈倪、朱家岸、菱漕3个村合并成曙光村,当时村集体可用资金只有50万元左右。此后的三四年间,因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曙光村进行了大规模征地拆迁,朱家岸自然村几乎整村被拆除。征地拆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让村干部们开心不已,然而薄弱的村级集体经济却时常令他们隐隐作痛。2005年,曙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76元,在庄市街道排名倒数第一。在继续搞好征地拆迁工作的同时,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上了曙光村的重要议事日程。

  尽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19万元,但曙光村大片土地被征用后,账面上出现了一个让人眼红的数字:1100万元。“其实当时很多村都有一笔巨款,他们都应村民要求把钱按人头分了。”杨国定告诉记者,那时,曙光村每天都有村民到村委会,要求把钱分了,担心这笔钱被村干部挥霍掉。

  1100万元、常住人口1925人,分掉的话,每人也就拿到5000元左右。如果简单地将钱分给个人,很快就会“坐吃山空”,被征地农民就会变成新的贫困群体,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也就再无可用资金,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杨国定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笔土地补偿款留下来,让它“钱生钱”,为被征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在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后,杨国定主持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承诺:保证替村民管好用好这笔钱,干部绝对不多占一分钱。诚恳的态度、入情入理的分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钱没有被化整为零,杨国定长吁了一口气。他踌躇满志,开始谋划如何用好这笔钱,让农村大变样,门┟窆舷癯抢锶艘谎纳睢?BR>

  曙光村周围有职教中心、蛟川书院和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等几所学校,吸引了众多流动摊贩来此设摊,村委会从中看到了“商机”,2006年投入120余万元,建造了80间约2500平方米的店面房,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经营,每年可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此外,通过别的举措利用这笔土地补偿款“钱生钱”,一年也可以增加100多万元的收入。2006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57万元,2009年更是达到2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达到11234元。

  村集体有了钱,办起事来就更有底气了。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改建道路4000多米,安装路灯180余盏,新建标准化公厕22座;投资300余万元,兴建曙光文化广场,完善配套设施,组建文艺队伍,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投资约300万元,疏浚河道,栽种绿化……

  2007年底,曙光村村民个个喜上眉梢,那年,每名村民都拿到了村里发的800元红包。此后,这个红包也随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日益见鼓。2008年为880元,2009年又增加100元,达到980元,今后还会继续发下去,并不断增加。

  村级“钱袋子”鼓了后,村委会又开始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考虑到村里有很多“4050”人员,村委会通过牵线搭桥和开辟保洁员、护绿员岗位等措施,实现村民再就业。林敏华是曙光村陈倪自然村村民,他家的房子去年被拆迁后,现住在过渡房里,本人也成了村里的绿化养护员,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夫妻两人每月都有400多元的农保,相比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林敏华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等安置房建好后,我家能够分到三套,一套自住,两套出租,每个月又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林敏华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