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高教建设快速 市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达13.7万人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4-17 08:19:25

  中国宁波网讯 记者从4月12日召开的全市高校工作会议上获悉,去年全市高教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市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达13.7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约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宁波作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高校社会培训量突破10万人次

  2009年我市高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有新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宁波大学何加铭教授主持的一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专业结构逐渐优化,国家特色专业点、省重点建设专业明显增加,宁波市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我市与中国社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深入推进,新增6个共建研究中心和5项委托研究课题,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

  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我市启动了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与高校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评定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16个、培育专业4个,确定专业(方向)17个、52本教材为首批高校特色教材建设立项项目。高校与社会互动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深入推进,全年共组织在甬高校名师开展文化百科大讲堂58讲,受众达1.3万人次。社会培训量突破10万人次,其中高端培训近1万人次。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扎实推进,目前可以通过中心门户网站检索到元数据1.47亿条,点击量超过71万人次。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为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今年在甬各高校将加快高校转型提升发展。当前,我市将着重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大都市、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高校生态结构。

  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重点是大力实施创新型紧缺人才培养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做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能力和素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开设现代物流、信息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或进修,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端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助培训项目和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业务性、技术性等培训项目,进一步发挥在甬高校在高素质应用人才培训方面的重用作用。

  着力完善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重点是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立高校与县(市、区)合作机制,完善产学研联盟组织形式,评选产生一批校外高层次产学研创新基地,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继续举办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启动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评审,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深入开展。扩大数字图书馆服务面,启动数字图书信息资源进百个社区、进千家企业的民生工程,确保数字图书馆在2010年基本建成,特色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形成有效的数字文献服务机制。启动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知名培训中心的引进与管理。深入推进文化百科大讲堂工作,发挥高校专家优势,及时为企业、社区解答社会热点问题。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目前我市总部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各方面人才十分紧缺。据测算,今后几年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各类人才缺口将超30万人,特别是动漫设计、工业设计、展会策划、服务管理和金融信息、软件服务等行业的高级人才非常紧缺。为此,我市将进一步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开放式培养,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激励机制,为拔尖人才潜心钻研学问营造良好环境。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继续推进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等各类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四个层次,市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三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培育国家重点学科,提高共建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发挥浙大软件学院示范作用,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支持高校参与宁波市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提升人文社科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继续推进高校特色教材建设,加强共建共享的全市课程教材资源平台建设,推进课程信息化。

  着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甬江学者计划”,适时启动“甬江学者计划”二期建设,同时设立若干甬江讲座教授岗位,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来宁波讲学。启动创新团队建设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高校教师整体水平提升。

  推进高校体制机制创新

  2010年我市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强试验区重大课题研究,争取每所高校设立一个重大课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健全高校办学督导、办学效益评估和定期公布制度,构建高校办学水平社会评价机制。创新思路和举措,不断深化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管,着力提高后勤保障水平。

  提升高校维稳工作能力

  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多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体系。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同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女大学生等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的校园文化特色。

  完善高校维稳工作体系。建立高校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接待制度,完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增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坚决制止校园内的各种宗教活动,坚决抵制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校园的渗透。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

  东南商报记者 苏善生

【编辑: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