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抠门”大爷助人“慷慨大方”义捐十多万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4-29 08:23:34

图为王友明老人把捐给玉树地震灾区的1000元钱交给社区干部。(冯小平 摄)

  前天上午,一位面容清瘦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进江北文教街道翠东社区。老人从一只信封里掏出1000元钱,交给社区干部,说是捐给玉树地震灾区。

  老人名叫王友明,今年83岁,是一位孤寡老人。社区干部告诉记者,1985年离休的王友明虽说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离休金,但生活极其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每月生活费用加起来只有150元,有时每月买菜钱居然还不到20元。然而这几年,老人捐赠给贫困地区的衣物等有3000多件,现金有10多万元。

  对自己,“抠门”得让人唏嘘

  走进老人的家,十分整洁,但家具异常的简陋。屋子中间吊着一盏灯光暗淡的节能灯。老人说,节能灯省电。老人给我们倒开水时,用的热水瓶是竹壳的那种,快成“文物”了。被当作茶杯的小玻璃杯上,贴着“川贝止咳糖浆”的商标。一张普通的旧木桌,老人说是外婆传下来的。悬空吊着的竹篮子,是老人家里的“冰箱”。没有电视机,一台好多年前买的收音机,成了家里最值钱的家用电器。床上的被子是父母留下来的,身上的衣服仍是以前的蓝卡其,帽子戴了十多年,脚上还是一双解放鞋。

  饭桌上的几只小碟子是老人的菜碗。老人说一个人吃得少,多了也是浪费。其中一个碟子里有两条很小的鱼。“鱼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小的便宜。”老人解释道。随行的社区干部告诉记者,老人去菜场买菜,总是挑最小、最便宜的买。问老人为何这样节俭?老人说:“和父母他们这一代相比,和灾区人民相比,我的生活已经够奢侈了。”    

  对他人,善良得令人感动

  对自己抠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老人,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慷慨大方”得很。

  2004年,文教街道筹建“爱心超市”。老人听说后,马上跑到服装市场,买了10打崭新的内衣和50双袜子捐赠给“爱心超市”。这以后,老人只要在市场上看到有厂家在低价处理日用品,就大把大把地买来,“超市”需要的时候随时送去。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那些准备捐出去的衣物,竟有十几箱。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人从广播里听到温州有一对夫妇因生意失败出走,生活很困难的保姆不忍心抛下这对夫妇的两个孩子,毅然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保姆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被当地媒体评为“温州第一保姆”。老人被这个有情有义的保姆感动了,通过电台联系上这个保姆后,马上寄了5000元钱过去。“这个保姆真是好人呢!”老人感慨地说。

  一次,老人听说上海有一户家庭,两个儿子同时考上大学,却因父母下岗而面临辍学。听到这事后,老人马上汇过去1000元钱。当他知道这家人因为脚大而买不到合适的鞋后,找到一家制鞋厂,定做了60双大号码的鞋子寄给他们。平时,老人也买些衣服、生活用品等寄过去。

  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援助患白血病的孩子、一日捐……每当老人听到这样的消息,都第一时间赶到社区,主动捐款。一次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每次他都会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人。“我做这些事只是拿国家给我的钱,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而已。”王友明老人淡淡地说道。

  宁波日报记者 冯小平 通讯员 许佳益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