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余姚4月29日电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依山傍水的百丈滩高山移民安置点里,村民们平静的生活一如往昔,但大家心里都挂念着一个人——村党总支书记周以国。
今年1月,周以国被确诊鼻咽癌中晚期,需接受6次化疗。村民盼着在村道上再次看到阿国书记步履匆匆的身影,耳边再次响起他的大嗓门。
一名普通村干部,缘何让2200多村民如此牵挂?昨天,记者再次来到干溪村,感知这位无私奉献的村支书。
农村需要这样的干部
昔日负债10多万元的“倒挂村”,现在变成了年可支配收入10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9618元的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过去的脏乱村变成了宁波市的文明村、卫生村……村民们说,10年来,是阿国书记带着全村群众,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发生了大变化,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上任不久,他就想着要把里岗、外岗等高山自然村的村民搬下山,彻底改变贫困村民的生活状况。200多户人家搬下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一些群众思想不通,他就一趟趟上山做工作;启动资金不够,他就个人拿钱垫付……荒芜的百丈滩上,一排排崭新的安置房拔地而起。
一说起周以国,干溪村的村民们总有道不尽的好。
“我现在享福了,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这么好的房子,一点不比城里差。”80岁的袁秋娣正在安置点的健身苑锻炼身体。老人感动地说:“为了让我们从高山上搬下来,周书记不知花了多少心思,出了多少力啊!如果不是他,我们还窝在山上的破房子里。”
“这几年村里大变样,多亏阿国书记忙里忙外。村里环境好了、美了;有了卫生服务室,我们也能在家门口看病了;自来水管道修好了,大家用水方便了;村文化宫建好了,有了文化娱乐的去处……”说着说着,村民张传开眼眶湿润了,“如果不是为了大家,他的病也不会拖这么久。农村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一心为民谋发展
周以国去杭州治疗前,曾提出自己不能正常工作,想辞去村支书的职务,但干溪的村民和村干部都不答应。
虽然每次从杭州化疗回来,身体很虚弱,但他都会到村里看看,找村干部谈工作,在外的时间比在家还多。
“我是冲着阿国书记才当村干部的。”42岁的村委委员章建奇是村里的能人,周以国有意鼓励他为村里工作。“周书记一次次到我家劝说,看着他这么尽心尽力地为乡亲忙着,我也不好意思推却。”章建奇说,“虽然村里许多事很难、很杂,但每次想到周书记,就觉得再难也不算啥。”
村干部李龙炎负责村里的移民安置工作。“移民安置的时候,有不少和周书记要好的人想开‘后门’,多分点房子,但周书记都回绝了。他还特别叮嘱我,办事不公平,老百姓就信不过村干部。”李龙炎感慨,正是周以国的铁面无私,才赢得了百姓和村干部的尊敬、信任。
如今在余姚,周以国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越来越多的村干部。
江南村党总支书记孙纪品与周以国私底下经常探讨交流。“以国经常说,如果当不好村干部,就对不住老百姓。百姓富了,村里强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孙纪品有一次到杭州看望住院的周以国,病床上的周以国还在翻看着村里移民安置点的图纸,着实让他感动。
在余姚论坛上,周以国的事迹也传开了。“群众需要这样为人民谋福利的‘村官’。”“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好干部。”“希望好支书早点康复。”……网友们纷纷跟帖留言,表达对他的敬意和祝福。
唯愿村庄越变越好
在周爱莹的印象中,丈夫一忙起村里的事总有使不完的劲。即使化疗后回家修养的日子里,他也常在家“做功课”:趴在桌前,翻着图纸、资料,研究下一批无房困难户和被征地户安置方案。周爱莹每次劝他休息,周以国总是说:“趁这几天精神不错,多做点。”
10年前,周以国当了村支书,就将家里办的厂交给周爱莹打理。这几年,周以国整天忙着村里的事,厂子越办越小。两个月前,妻子为了全心照顾他,将苦心经营多年的厂子卖了。
周爱莹说:“这么多年,他这人不图钱、不图利,就是想让干溪变样,希望村里越来越好,村民生活好起来。”
周爱莹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合影,那是去年10月3日,她和周以国一同在西湖边拍的。那是周以国当了村支书以后,唯一一次和妻子出门旅游。周爱莹默默地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以国的身体快点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