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点多,当沈铁军拎着大包小包礼物,走进北仑大碶城湾村孙万美的家时,孙万美一眼就认出了他,“和小时候的样子没什么两样。”
这是两人第二次见面。两人上一次见面是在40年前,那年沈铁军5岁,孙万美18岁,地点却是在北仑白峰码头到大榭波涛汹涌的海水中……
海中遇难,命悬一线
1970年3月,北仑白峰码头,天还很冷。一艘载满乘客的木制渡船缓缓驶离码头,目的地是隔海的大榭岛。
沈铁军跟着外婆、妈妈和弟弟上了船,他们要到大榭的外婆家去。那年,沈铁军5岁。
和沈铁军坐同一条船的,还有十几个从大碶到大榭的采石场去“敲石子”的女孩子,其中一个就是18岁的孙万美。
“每敲一天石子就能赚1.8元。”孙万美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因为家里贫困,便早早出来讨生活。
船行到海中央,突然起了风,一个浪头拍打在船头,海水涌进船舱。女孩子们都吓坏了,不顾船老大的阻拦,惊叫着往船尾跑。
失去平衡的木船很快就侧翻,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落水……
“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了我弟弟”
孙万美不会游泳,落水的一刹那,她以为自己要没命了。慌乱中,孙万美一把抓住了漂在身边的一包棉被。
棉被本是吸水的,所幸外面包了一层草席,水在短时间内无法渗透,就这样浮在海面上,成了孙万美的一根救命稻草,“带上船的其他东西都沉下去了。”
“阿姨、阿姨……”迷迷糊糊中,孙万美耳畔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呼救声,扭头望去,离自己不远处,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一边在起伏的海浪中挣扎,一边向自己求救。这个男孩就是沈铁军。
一声声的“阿姨”触动了孙万美,让她想起自己的弟弟,不由自主地向沈铁军伸出手,让他抓着自己的手臂,不要沉下去。
一床打湿的棉被怎能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孙万美说,在让沈铁军抓着自己手臂的同时,自己心里其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幸运得救,从此天各一方
听到此起彼伏的呼救声后,救援人员很快赶到:附近驻地部队开船前来营救,刚好从这里经过的船家也放下了小舢板……营救行动很迅速,也很及时,所有落水者全部获救了。
孙万美记得自己当时上的是当地部队的船。女孩子害羞,不愿意在船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换掉已经被海水浸湿的棉衣,就和其他一些落水者一起,被送到附近居民的家中住了一个晚上,压压惊,“第二天就出发到采石场去敲石子了,一连干了两个月,后来因为妈妈担心我晒得太黑,嫁不出去,才被叫回家里来。”
沈铁军和家人获救后,则被送到了大榭当地的部队医院住了一段日子。沈铁军说,当时自己年纪还小,再加上遇到这种意外又很混乱,根本没有看清救自己的那个“阿姨”长什么模样,等出院后就跟着家人回到了北仑白峰的家中。
彼此牵挂,寻找十年未果
从采石场回家后,孙万美就和其他普通农村女孩一样,在自家田头干些农活,嫁人后就在家相夫教子。10多年前和丈夫承包了一片茶园。偶尔,孙万美也会想起当年那个嘴巴很甜的小男孩,“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孙万美说,那时她的儿子也已经10几岁了,不太擅长说话,这让她又想起了沈铁军,“当年才5岁的小孩嘴就很甜,我总觉得他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当年才5岁的沈铁军也慢慢长大了,上学念书,成家立业,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儿子也已经读高三了。有时,他也会想起当年在千钧一发的危难关头,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个不知道长相的“阿姨”,“当年若没有她,我早就没命了。”
两人对彼此的寻找大约是从10年前开始的。沈铁军说,当时他的生活基本安定下来,“就开始想起以前的一些事,觉得还是应该谢谢救命恩人。”
北仑地方并不大,两个人就到处托亲戚打听。沈铁军更是找到当年曾在采石场干过的老人,哪怕只要有一点线索,就跑过去找,这些年下来跑遍了大碶、白峰、柴桥等地,却始终没有结果。
一次闲聊,了却40年的心愿
两人这次能够相遇非常巧合。今年4月下旬,孙万美家的茶园要采茶,就托人从白峰叫了一批人过来帮忙,其中一位大姐就是沈铁军的远房亲戚。
劳作间隙,大家聊起家常。有人夸孙万美能干,孙万美就说起了当年家中的窘境,还提到自己年轻时曾到采石场敲过石子,说着说着,就说起了当年海上遇难的一幕,不由感叹,“几时才能让我再见到那个小男孩一面。”
“你说的不就是我们家的铁军吗?”帮忙采茶的一位大姐兴奋地叫了起来,她就是沈铁军的远房亲戚,也曾听说过当年的事情。
“当初亲戚告诉我,她找到我的救命恩人时,我的心情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兴奋!”昨天,在孙万美家的小院里,握着救命恩人的手,沈铁军说,这是他最开心的一天。
东南商报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李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