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30余家大小医院“撒胡椒面”式地重复投资以更新或添置临床检验设备,到“捏指成拳”成立一家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余姚市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上走出一条探索之路。这种统筹城乡医疗资源的尝试,正是目前国家医改所提倡的,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
问题:“撒胡椒面”式重复建设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各地医疗资源配置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往往造成医疗资源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一问题在检验与影像上尤为突出。
早在4年前,余姚市卫生局摸了一下29家公立医院检验设备的“家底”。当时,全市检验相关仪器设备资产总额约2000万元,一半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另一半分散在28家基层医院。而同期全市检验业务量65%以上在余姚市人民医院,致使其仪器设备超负荷运转。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各基层医院的仪器设备严重闲置,长期处于“吃不饱”状态。由于设备寿命周期等原因,不少基层医院还有更新或添置检验仪器设备的计划。一家位于城区的社区医院每年要投入20万元购买检验设备,但因为每天只有一二十个病人的检验量,检查费用入不敷出,连化验医生的工资都不够发。
另一方面,市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以下的公立医院,各家项目设置差异较大,相互参考性较差。一些医院检验量少,仪器很少用,造成检验质量难以保证。这使得互认报告十分困难,患者在各家医院重复检验不可避免。
尝试:机制创新“四两拨千斤”
余姚市卫生局局长蒋志云认为,“撒胡椒面”式的投入不能真正提高检验水平,让群众受益。改变仪器设备闲置浪费、检验成本高及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是机制创新——从“撒胡椒面”到“捏指成拳”。
余姚利用该市人民医院迁建新院契机,决定在该院检验科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市临床检验中心,适当提高仪器设备配置档次,要求其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市所有公立医院。为了顺利向临床检验中心过渡,余姚市卫生局早在2005年就停招编制内检验人员,同时原则上停止其他医院的检验设备购置,避免了检验中心成立后可能出现的人员和设备闲置。
机制创新“四两拨千斤”,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区域内资源整合后的集约化运作不仅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全市病人能够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服务,还使化验单全城通用,减少重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