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全国专家齐聚宁波探讨"地方戏曲传承与创新"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05-06 13:11:03

杨春伟与陈媛表演柳子戏《关羽与貂蝉》。(记者 胡龙召 摄)

  中国宁波网讯 除了京剧和昆曲,目前全国有300多个地方剧种,它们大多行走艰难,一方面要努力保持戏曲的个性,一方面要努力争取观众和市场。它们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昨天,来自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30多位专家汇聚甬城,就此表达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地方戏曲的传承尽管不能食古不化,但是传承始终是创新的基础,否则地方戏曲就失去了戏曲的本体。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今戏剧界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戏曲应该对自身的定位有清醒的认识,“全国剧种除了京剧和昆剧外,严格来说都只是地方戏曲。”郭宇对地方戏曲的定位是“当地风土民情的保护者”,他认为“地方戏曲是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活态博物馆”。因此,地方戏曲不要整天指望着走向全国,而应该寻找自己差异化的存在,最大化地展示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甬剧就不能去做甘肃的题材。”而在努力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能将那些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语言特性和地方音乐特性丢掉,因为传承地方戏曲其实就是在传承地方文化。”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苏昆剧院副院长王芳也认为,地方戏曲的创新一定要以传承为基点,“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重新创造一个剧种。”不过,地方戏曲的面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本身就是活态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王芳的观点得到了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的赞同,他认为,没有传承就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梅花奖得主孙毓敏则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地方戏曲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必须通过好的剧目,优秀的代表人物来体现”,“而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关键,又在于找到好剧本。”孙毓敏显然对地方戏曲剧本创作的现状表示担忧,“很多写戏曲的都跑去写电视剧了。电视剧本的稿酬高呀,一部戏的剧本往往要创作几年,稿酬还不及几集电视连续剧。”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实习生 沈叶枫

  13朵“梅花”迷倒观众

  中国宁波网讯 昨晚,来自全国10个剧种的13位戏剧梅花奖得主在逸夫剧院上演了一场高水准的戏曲晚会,让甬城观众感受了一次纯正的地方戏曲的魅力。

  晚会在开场节目《梨园春》中拉开序幕。随后,戏曲表演专家们一一登场:雁剧演员张彩萍一段《王宝钏·一脉青山》彷佛将观众带到了荒凉、雄浑的西北大漠;京剧武生翁国生的《哪吒闹海》选段展现了京剧盖派艺术的精华;两次获得梅花奖的苏剧、昆剧演员王芳,一段苏剧《花魁记·醉归》,一段昆曲《牡丹亭·寻梦》,唱得婉转缠绵……台下掌声如雷,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宁波晚报记者 梅子满 实习生 沈叶枫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