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信息化改变生活:电子教学让课堂“活”起来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5-07 08:15:42

  “教学从平面到立体,内容从单调到丰富,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有着30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黄唯微这样概括信息化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室的三尺讲台还只是老师唱独角戏。“当时讲课全靠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白花花一片,老师写着累,学生看着也吃力。”黄唯微说,由于黑板大小的关系,往往写了后面缺了前面,不少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板书上。即便如此,很多课文还是难以讲清楚,总觉得教、学之间隔着层东西。

  上世纪80年代末,幻灯机等电子设备出现在校园,老师就在薄薄的塑料膜上写上讲解大纲、习题,然后投影在幕布上。黄唯微记得,上《詹天佑》一课时,借助投影仪,“京张铁路”沿着屏幕伸向远方,轻轻一拉幻灯片,铁路“人”字形的坡立即凸了出来,同学们瞪大眼睛看着火车顺坡慢慢爬了上去……“当时学生兴奋不已,觉得太神奇了,书本上的图片不仅变成了屏幕上的彩色画,还‘动’了起来!”

  在黄唯微看来,教学的真正的变革来自互联网的出现和电脑的普及。2004年,黄唯微调入现在任职的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24个班均配备了实物展台、投影仪、联网电脑等价值20多万元的教学辅助设备,每个老师也配有电脑。“电脑不仅方便了老师整理课件、查询资料、传输文件,而且通过一个个课件的电子教学,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推倒了小课堂与大世界间的那堵‘墙’。”     

  就在前两天,黄唯微讲解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为使学生对恐龙有个直观的印象,黄唯微鼓励学生先通过网络查找图片,自己也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生动的教学资源。待到上课时,黄唯微在电脑上登录几个网站,结合现有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模型,再配以图片和电影短片,两亿年前的生态变迁好似就在昨日,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最难讲的课文,变成了学生最爱学的素材。”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架起了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互信的“空中桥梁”。“以前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基本局限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家长会上,了解并不深入。现在,通过学校网站、电子评价平台等,老师和家长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就能深入沟通,交流孩子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黄唯微说。

  延伸阅读

  为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06年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制订的《宁波市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了规划框架。

  截至2008年底,宁波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18.73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2430.61元。其中,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多媒体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投入已占全市教育装备投入的73.71%。

  目前,宁波11个县(市)区均建有教育城域网,覆盖了723所学校,覆盖率达86.73%,基本实现市、县、校三级互联互通。全市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已建成2个主交换中心,10个分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城的网络体系。

  宁波日报记者 秦 羽 通讯员 屠 炯 余应勇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