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著名学者余秋雨: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5-09 07:46:43

现在许多人读书都滥读,不经选择地读书,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记者王增芳 摄

  哪怕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

  中国宁波网讯 昨天下午,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宁波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读书 明智 发展”的讲座。为甬城市民带来了他的读书体会,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怎么样读好书。

  余秋雨说:“读书是必须的,但读书不一定要数量多,关键是要读好书,精读书。”

  读书重要的是选择

  在演讲中,余秋雨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有人问我,说我掌握了那么多的知识,有那么多学问,又那么忙,那要读多少书呀?”

  他告诉大家,其实,读书重要的是选择,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谁也没有办法穷其所有。但正确地选择,会使你很快就占领知识的高峰。

  比如你读中国古典文学,先把历朝历代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和作品加以阅读就行了。《全唐诗》几万首,谁读得精?但你只需读唐诗三百首,甚至一百首,将最具代表性的李白、杜甫、王维、白易居的诗读精,看一二篇关于研究他们的最好的论文,那你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唐朝文学的精髓。你直接就可以和大师对话了。又比如研究考古文化,你下决心钻研其中的一点,如研究瓷文化,只钻青瓷一项,花3个月时间,读它所有的书籍,也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小学30本书为大师打下基础

  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对宁波故乡非常有感情。在昨天的讲座中,他深情地回忆道,他在余姚读小学时,当时整个学校就30本书,但他每一本都精读过,为自己打下了基础。

  他认为,在当今信息过剩的时代,许多信息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用。因为过多地享用信息,也就过多地占用了你生命的时间。

  余秋雨曾以探索世界文化之源为主题游历了半个世界,写下了《文化苦旅》等名著,他的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是杰出的文化大师。

  昨天他自揭“家底”说:“我没有手机,甚至也不上网,通过电视与人际交往,已足够使我拥有有用的信息量,这样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他认为,有不少人甚至学者与官员都有一种浮躁情绪,什么都懂一点,但都不精,永远都达不到一种高度。所以,“少,有时就是多”。

  解读中华文化的亮点

  讲完“阅读的选择”后,余秋雨用学者的独特视角和深沉思考,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文化生态的大视角,解读中华文化的亮点与传承关系。

  余秋雨抽丝剥茧讲解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他综合全球现有的两百多个文化定义,提出“余氏定义”: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第二个问题:中华文化的起点。余秋雨说,中华文明以全球第三名的名次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具体说是在4200年以前,即公元前21世纪,此前为跨越门槛的热身期和筹备期。炎帝黄帝交给我们炎黄子孙的三种精神是开元精神、王者精神和驱灾精神,他们支撑了中华民族整部奋斗史。

  第三个问题:中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概括,中华民族主干灵魂是三种,即作为终极价值论的天下大道,作为集体人格论的君子之道,以及作为行为方法论的中庸之道。

  他认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都是靠着优秀文化的传承得以保持持久生命力,他希望当下的文化,多一点生态文化的关注,少一点文本文化的迷恋;多一点创新文化,少一点复古文化;多一点忧患文化,少一点嬉闹文化;多一点理性文化,少一点民粹文化。

  东南商报记者 卢科霞

【编辑:范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