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科学发展谱新篇:35条举措统领转型发展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5-14 10:38:55

浙江船厂新船下水。(胡建华 摄)

 

  总投资235亿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石化镇海炼化100万吨/年大乙烯项目日前开始投产。(严龙 摄)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的产品近日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首批243项自主创新产品,这也是我市唯一入选的产品。(严龙 摄)

  建设中的象山港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2012年底建成通车后,象山将处于宁波半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胡建华 摄)

核心提示

  年初以来,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上海、郑州、成都三个直销中心前期工作都已完成,预计本月底前全部亮相。

  通过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完善内外对接的营销网络,是宁波产品在去年金融危机下开拓国内市场的创新之举。

  在外需缓慢回升的一季度,这些努力得到了不错的市场回报。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宁波规模以上工业销售额为2088.6亿元,其中国内销售额1539.8亿元,内销比重占73.7%,比去年又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同日渐升温的市场销售一样,今年一季度,宁波围绕转型升级主线,扎实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全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势头。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1011.3亿元,同比增长18.8%。

  35条举措:统领转型发展

  恰如冰火两重天——仅仅一年前,宁波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冲击下,当时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一季度,全市GDP的增速仅为1%。这个数字,不及浙江省的3.4%,更是远远低于全国的6.1%。

  出口依存度高达81%、一般贸易比重占80%、国际资源依赖性强、民营中小企业多……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宁波成为国内受危机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地区。

  如何化“危”为“机”?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及时挥出政策“组合拳”:减轻企业负担140亿元、出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23条政策、制订加强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会战攻坚”和“创新服务”活动……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国家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也频频出炉。上下一心战危机,一度受挫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开始回升。

  去年二季度开始,宁波经济开始爬坡,二季度经济增速达到7.6%。三季度,这个数字改写为10.2%。年度相关数据出炉,宁波经济全年实现增长8.6%。

  这个速度,尽管还低于全国的8.7%、全省的8.9%,却宣告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宁波号”成功冲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冰,再度扬帆起航。

  金融危机是粗放发展之危,也是科学发展之机。在齐心协力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宁波得到一条重要的启示:在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提高抗风险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之举、根本之策。

  应对危机因此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遇。危机之年,宁波授权专利量首次破万件,迈出了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型的重大一步。

  2009年底,《关于2010年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的若干政策意见》出台,被企业亲切地称为“35条”的这一政策举措,不但是宁波应对危机的经验梳理,也吹响了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号角。

  改革突破:引擎再发力

  今年3月29日,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宁波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会如期举行。在上海“两个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间,宁波是长三角城市中率先举行类似推进会的城市。

  这也是宁波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形成的共识:全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才能更好地承接上海辐射,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上海港、宁波港两大港口“强强联合”,才能提升港口物流发展水平,共同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全力共建上海“两个中心”,是宁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开放思路,宁波将今年定为“改革突破年”。

  作为浙江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城市,宁波人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最大的症结就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实现。

  为了加快改革发展步伐,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余姚、江北、慈溪、象山、鄞州、海曙、北仑和梅山保税港区等地分别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行政管理体制、小城镇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今年初,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的卫星城市试点方案获得通过,加上此前已确定的余姚泗门镇、象山石浦镇、鄞州集士港镇、江北慈城镇,7个卫星城市“七星拱月”拉开宁波城市组团发展框架。

  即将于今年6月封关运行的梅山保税港区,作为国内开放度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更是在万众期盼中为宁波贡献一个引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创新提升:实现“惊人一跃”

  今年初,科技部确定了20个城市(区)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宁波名列其中,这是宁波进入“创新提升年”的第一个重大利好。

  早在2006年,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市场等要素制约,市委、市政府就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

  近年来,宁波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过去三年中,全市财政科技投入49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320余亿元。引进共建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发园、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宁波工业研究院、和丰创意广场、创E慧谷等一大批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

  去年7月,宁波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宁波研发园顺利开园,萨基姆无线(中国)研发中心、微软(宁波)技术中心、宁波海缆研究院等近百家研发机构捷足先登,为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装上了强大引擎。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个以上百分点,力争实现“块状经济集群发展、临港工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服务经济高端发展”的新突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