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着力改善民生 一季度财政预算支出101.9亿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5-14 10:38:55

发放失地农民养老金

慈善复明行动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

捐献造血干细胞

 

核心提示

  民生之重,重于泰山。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是民生,落脚点也是民生。在改善民生的大道上,宁波一直扮演着先锋队、急行军的重要角色,步履紧密,步伐铿锵。

  为尽可能让每个生活在宁波这座城市的人感到幸福,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坚持不懈推进“解难创优”,深入实施“富民、育民、惠民、便民、健民、安民”六大民生工程,扎实为民办实事,不断改善甬城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让全市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从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宁波着力改善民生的力度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9亿元,同比增长5.9%,但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支出快速增加,同比分别增长34.9%、29.0%、33.2%和19.2%。

  全民社保,解百姓后顾之忧

  今年1月1日,“人人都享有养老金”的梦想在宁波成为现实。

  从这一天起,宁波全市近70万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本市户籍城乡老年居民都可以按月领到由政府埋单的基础养老金;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又没有参加职工基本(低标准)养老保险的宁波户籍城乡居民,都可以申请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这得益于宁波最新出台的惠民新政——《宁波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早在两年前,宁波或独创、或率先推出的一系列社保政策已在全国传为佳话。

  “个人不出一分钱,就能享受5项保险,在宁波打工真是幸运!”2008年1月1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正式实施,为在甬300多万名外来工量身定制免费“社保套餐”。

  至此,宁波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城乡570万本地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宁波在全国率先步入“全民社保”时代。

  在社保之中,医疗保险被称之为职工健康保护伞。近年来,宁波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医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到去年底,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了251.8万和67.2万,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难题,2008年3月,宁波在全国率先出台廉价药物制度。公立医院因扩大使用廉价药物带来的药品收入减少,由政府全额补助。从9家市级医院到所有社区医院,低价药品金额占比大幅提高。

  2009年,宁波又在北仑、鄞州、慈溪、大榭和东钱湖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体化管理的卫生服务站先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有数据显示,去年宁波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每门诊人次平均药费为66.1元,远远低于全市县及县以上医院的平均水平。

  看病更有保障的同时,看病也更方便。如今的四明大地上,145家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88个服务站构成一张“农村20分钟、城区10分钟”的医疗服务网络,社区责任医生覆盖率达100%。

  打组合拳,教育就业“一条龙”

  “读书不花钱,哪去找这么好的事?”2006年的宁波硬是给了中国一个惊喜。

  当年春季新学期,对于鄞州区7万中小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们在全市、全省、全国率先迎来了免费义务教育的第一缕阳光。

  同年9月1日,历来重学的宁波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杂费制度,免费对象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中本市户籍学生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与此同时,近年来,宁波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跨越,创造了数个全国第一:全国首家国有民办高校在宁波产生,全国第一个高教园区在宁波创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在宁波落户……

  “教育必须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政府每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服务性教育体系。

  商贸物流等10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全面建成;中职学校与企业牵手办学,出现了120多个“订单式”班级,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

  将教育引领就业的机制伸向社会层面,让更多的宁波人实现就业。

  宁波举一反三,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公共职介机构延伸到所有的乡镇街道、社区和绝大部分建制村,新老宁波人“不花一分钱”就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保就业是保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把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以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宁波迅速打出一系列促进就业“组合拳”,确保就业稳定,全市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减员事件。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破解了危机之年最大的就业难题。

  告别差异,加快城乡一体化

  “现在,我们村民的生活和城里人几乎没有大的区别了。去年,我们村每人分红达6000元。”江北区甬江街道联成村党支部书记罗进如此感叹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带来了实惠。

  农村住房改革、‘两权一房’抵押贷款等开全国先河之举,更是统筹盘活了农村资源,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去年年度发布的《浙江省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给宁波打出了84.92的综合得分,连续4年居全省之首。

  短短几年间,“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让宁波的村庄完成了美丽转身,全市累计创建全面小康村269个,完成环境整治1836个村,占全市建制村的70%;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上升至85.4%,高出浙江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比例超八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制度100%覆盖;12年中小学基础教育已普及;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近5年培训农民超140万人次……

  危机之年,宁波城乡居民收支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比上年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41元,增长1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2.210︰1缩小为2009年的2.165︰1。

  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农村文化体育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文化惠农工程的深入实施,让农村飘起了书香,练起了早操,扭起了秧歌。

  特别是近3年来,宁波共投入资金9.59亿元,建成镇(乡)级文化活动中心125个,村落文化宫(活动中心)1510个,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5522场次,放映电影69829场次,演出戏剧9640场次,有5320多支文体活动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

  从生活、就医到就学、就业,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实;从都市到乡村,惠民实事越办越贴心;从文明城市到森林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这座城市宜居、宜业的特质愈显分明,百姓的幸福指数更是节节高升。

  相关链接

  2010年十大实事工程

  为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今年宁波市政府将积极办好十方面实事,以下为内容摘要。

  一是缓解交通出行难。新增公交车400辆、公交场站8个,新增公交线路10条、优化线路20条,改造道路卡口23个,打通支路13条。

  二是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放宽廉租房准入标准,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万平方米、续建50万平方米、竣工20万平方米,解决250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5万户。

  三是扩大就业再就业。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6000个。新招录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物流业及相关行业工作。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19万人以上。

  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改、扩)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以上、服务站(室)450家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80%以上。

  五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59%、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在46%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在25%以上。

  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00公里。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26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50个、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处理设施60座、节水农田3万亩。

  七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改造和重建迁建校舍40万平方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新建、改建标准化幼儿园60所。

  八是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所有乡镇(街道)建有符合标准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站。扩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全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一村一年演出一场戏剧。

  九是加强公共安全。建成市政府应急平台一期项目。完成屋顶山塘整治15座。完善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

  十是保障市场供应。新建或改造农村菜市场30个以上,新增村级连锁便利店120家以上,建成粮油批发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控制。食品安全检测达到4万批次。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完善药品网上监管系统。

  外媒点评

  本着“低门槛、广覆盖、可持续、能衔接”的理念,宁波市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社保套餐”,以个人不用缴费、大幅度降低企业缴费额度的方式,让以往多数被挡在社保门外的外来务工人员免费享受养老、大病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五项保险,有力地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0日《宁波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

  在城市化进程中,浩浩荡荡的外来务工者进入城市。他们要求不高,所求无多,可是他们需要认同感、归属感。如果像宁波这样,不把他们当外人,尽可能地为他们分担一些忧愁和重负,尽可能地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呵护,他们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城市会变得格外美丽!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7日《宁波285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感受——幸福城市我的家》

  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难题,宁波市开出一剂“良方”,走出了一条医院与百姓双赢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道路。2008年3月,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宁波市市级医院使用廉价药物经费补助实施办法》。

  ——《人民日报》2009年6月4日《宁波:实行廉价药物制度政府补助医院减少的收入》

  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宁波市相继出台了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创业发展等10多个配套政策。

  ——新华社宁波2010年1月24日电《宁波:立足“听民意问民需帮民困解民忧”化解基层矛盾》

  去年以来,宁波通过临时性下浮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发放稳定就业补贴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缓解就业压力。仅五大保险临时性下浮一项,就惠及全市9.08万家企业和2.59万户城镇个体劳动者。

  ——《人民日报》2010年1月25日《浙江宁波:拓展民意渠道 化解基层矛盾》

【编辑:庄伊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