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接受记者采访。
“在鄞州能吃到臭冬瓜吗?”王蒙的一句话,立即拉近了他与记者的距离。来过宁波五六次的王蒙,这次是应邀前来参加鄞州第三届王应麟读书节活动的。昨日下午,他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读书的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能介绍一下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读了些什么书吗?读书对人生影响如何?
王蒙:我看书不是很有计划,偶然性很强。在儿童、少年时期,主要看《论语》、《孟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当时不是很懂,但现在很多能背的东西都是那时候记住的。到了少年时期,开始看“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如巴金、冰心的作品,也开始接触一些左翼的社会科学理论如《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开始看一些俄苏文学。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主要看些文学书,涉猎比较广,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梅里美、狄更斯、惠特曼等许多名家的著作都看,可以说,那时已把阅读和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学创作的志向结合起来了。阅读是我青年时代最主要的业余生活。有些书是不分年龄随时都在看,如唐诗、宋词、《红楼梦》等。
我看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我英语水平不是很高,但经常读海明威的小说、新西兰的新小说等英文原著。我也喜欢看一些通俗的、畅销的书如金庸的书、《达·芬奇密码》等。总的说来,我看的书很杂。
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帮助人们长知识、提高境界,还能明白事理。
记者:最近您出了《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等书,现在也有很多其他作者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书出现,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传统文化热现象的呢?
王蒙:中国传统文化被冷落了不短的时间,现在人们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其实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原因的。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在相对地走向稳定、发展时,人们比较容易回归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去。在动荡、混乱的时期,会更多地反省自己所处的文化,进行自我批判,比如“五四”时期人们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批评。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发现其中也有很多精华。
我写这方面的书,跟以前的积累很有关系,在我以前的小说里也可以发现有老庄的影子,如《蝴蝶》等。其实,近来我不单写这方面的书,小说创作也没停止过,如出了以“老王”为总题的4册小说。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办读书节,推动全民读书,您是如何看的?
王蒙: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虽然经济发展很重要,大家关注房价、股价也应该,但毕竟中国是文化大国,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地区的文化影响及文化的积淀也都非常重要。在浮躁风较盛的今天,大力提倡、推进全民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使社会的文化氛围得到很好的改善。
宁波日报记者 蒋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