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见证辉煌、记录历史,这是党报神圣的使命。复刊三十年以来,《宁波日报》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不断创新,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昨
30多年来,是宁波发展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科学发展,使宁波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阔步迈进,从商埠小城向现代大都市阔步迈进。从内河小港向国际大港阔步迈进,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宽裕型小康阔步迈进,宁波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也为《宁波日报》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0年6月2日,《宁波报》复刊次日,就突出报道了鄞县邱隘镇邱二村刚刚建立的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并配发短评《势在必行》,反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新趋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宁波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也让啼声初试的《宁波日报》迈出了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第一步。
从“慈溪养蜂联合体”,到各地涌现的“种粮大户”、“养猪状元”、“笋王”、“鸭司令”,《宁波日报》挖掘出一个又一个专业户勤劳致富的事迹,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推动着农村改革。
1984年,宁波被列为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宁波日报》迅速开辟“在改革中前进”、“锐意改革、阔步前进”、“开放绽新蕾、改革结硕果”等栏目,不断推进城市改革。这一年,《宁波日报》334个头条新闻中,有关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占259条。
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宁波日报》紧扣时代脉搏,对北仑港、开发区、北仑工业区等“一港两区”进行了重点报道,随后又推出了“宁波人形象大讨论”、“喜看开放十周年”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系列报道。
上个世纪末,宁波在国内率先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宁波日报》以“深入贯彻十五大精神、再创改革开放新业绩”、“企业改革访谈录”等专栏为载体,报道改革典型,阐述理论问题,梳理改革经验,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宁波日报》深入报道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和“六大提升”、“文明城市创建”、“中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决策,在主题报道的规模、深度、影响力上取得新突破。
“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全面小康大家谈”,以民生视角报道重大政治活动,群众喜闻乐见;“聚焦百亿项目”等重大经济报道,跳出碎片化弊端,深度剖析,气势宏大,鼓舞人心……
特别是最近几年,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宁波日报》就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自主创新、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宣传、“六大联动”和“中提升”战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主题进行了报道,亮点纷呈,精品迭出。其中《宁波285万外来工免费享受五大保险》、《宁波放水养鱼活了十万民企》两篇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
一个个重大主题报道,好比一个个宁波发展的坚实脚印,忠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前行的步伐,彰显着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案例回放
杨凌娜手记和QQ连线
外来工社保套餐
每年的全国两会,以及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等重大政治活动,对地方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都是重大考验,如何既能充分体现党报的权威性、严肃性,又能以平民化视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会议,《宁波日报》作了成功探索。
2002年,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记者唐慧卿随十六大代表杨凌娜进京,每天在头版发一篇“杨凌娜手记”。9篇稿件以生活化的视角、群众性的语言,讲述杨凌娜的感受,会议现场的见闻,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生动。
这组新颖的报道,增加了地方读者对十六大的关注程度,缩短了他们与十六大的距离,也探索出地方报纸报道中央重要会议的新形式。这组报道荣获省飘萍新闻奖最佳系列报道奖和省新闻奖一等奖。
2007年,十七大期间,《宁波日报》策划推出“甬京连线——共同关注十七大”专栏,开设代表实录、代表访谈、QQ连线、京城见闻、会场内外、记者眼中的十七大、说句心里话等形式多样的子栏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形成宏大的报道气势和规模。特别是“QQ连线”,让代表与网民直接对话,开创了重大主题报道嫁接QQ报道的先例。
外来工社保套餐
2007年,宁波把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推出“1+X”政策,其中最具有冲击力的,是为285万外来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社保政策,这一政策是全国首创。
当年10月15日,市政府印发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政策文件,劳动保障部门也开始组织企业落实这些政策。《宁波日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新闻,编委会提前进行专题研究,并组织记者挖掘独家素材,等待报道时机。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后,《宁波日报》第一时间推出消息《285万外来工免费享受五大保险》,对最具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重点解读:“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从而把全市285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险体系,破解了实现‘全民社保’的最后一道难题。”
这篇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国内数十家平面媒体跟进报道。《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宁波285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感受——幸福城市我的家》的深度报道。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上,宁波的这一创新之举成为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作品后来获得第18届中国新闻奖报纸消息类作品二等奖。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鼓与呼
2005年10月,宁波跻身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行列。2009年1月,宁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如今,宁波正接受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三次测评。十几年来,《宁波日报》记录了宁波向“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个崇高荣誉接近的每一个脚步。
2005年,在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宁波日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推出了“宁波市十大文明之星”等一批先进典型,以大篇幅、大容量进行集中宣传,在短期内形成舆论强势。其开设的“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专栏,为宁波冲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06年,《宁波日报》围绕创建文明城市等中心工作,推出“文明城市看细节——聚焦城市拥堵路段”专题报道和“讲文明说公德”栏目,讲述百姓身边事,形式活泼、以小见大。
2008年是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年,《宁波日报》推出“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对过去3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回顾,并通过“文明成果展示篇”、“挑刺·诊刺·拔刺篇”、“市民眼中的窗口篇”、“长效建设篇”、“公益行动篇”、“公共礼仪篇”等系列报道,对宁波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了充分报道。2009年以来,又推出了“甬城文明眼”专栏和多项活动,有力地配合了争创文明城市三连冠工作。
抗击国际金融危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宁波日报》吃透两头,把握大局,加强整体策划,主动做好舆论引导,为企业排忧解难,坚定企业及市民的信心。
2008年7月,《宁波日报》就推出了“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专栏,通过“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和“为企业应对挑战支招”两个子栏目,报道政府帮助企业共度难关的新举措,针对企业面临的不同困境提出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对策。当年年底推出的“坚定信心、共克时艰、迎难而上”专栏,重点报道宁波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展示企业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宁波外向型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宁波日报》推出《宁波外贸企业开拓市场100招》案例集锦报道,这些被新华社等媒体称为“接单秘笈”的招数,既增强了企业信心,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一报道荣获当年浙江新闻奖(公共服务)二等奖。
2009年下半年,《宁波日报》相继推出“宁波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线路图”与“宁波企业建设营销渠道轨迹”两大系列报道,在经济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两组报道也为经济报道提升整合传播水平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分别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宁波新闻奖一等奖。
危机之下,各地经济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备受关注。2009年,《宁波日报》有针对性地推出了《GDP增速1%怎么看》、《GDP增速4.6%怎么来》等一批数据深度解读报道,对引导社会舆论,统一思想认识,稳定人心,增强信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关链接
“蓝帽子现象”大讨论
1988年,宁波发生“7·30”特大洪灾。和丰纺织厂70位平时较难管理、表现不怎么样的青年机修工(俗称“蓝帽子”),在赴宁海县帮助受灾的兄弟厂恢复生产过程中,个个表现突出,受到市委领导表扬。
针对“蓝帽子”的巨大反差,《宁波日报》采写了《“蓝帽子”现象——和丰纺织厂工人赴宁海救灾纪实》,而后又围绕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开辟“蓝帽子”现象大讨论专栏,刊发文章40余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开辟了增强重大主题报道深度的新路子。“蓝帽子现象”报道荣获当年省好新闻二等奖。
助推审批制度改革
上世纪90年代末,为配合全市审批制度改革,《宁波日报》推出《86枚大印竟盖不出一个房产项目》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坚决排除发展障碍》。
这组报道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心声,也与审批制度改革的形势相契合,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很好。
报道共延续了5个月,发新闻稿50多篇、评论9篇,有力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7次受到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书面和口头表扬,并获得当年省好新闻三等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中,《宁波日报》先后推出“记者驻村日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巡礼”、“万名民企业主结对新农村”、“致富新说”等多个专栏。由于策划到位,报道作风深入,形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有两篇报道分别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和三等奖。特别是“走进欠发达村”系列报道,“解剖”了11个经济欠发达村,协助政府部门落实了相应的帮扶措施,通过舆论引导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记者亲历
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
2007年10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地方党报的一名记者,我有幸和报社另外两名同事赴京参加党的十七大报道,感到十分荣幸,终身难忘。在为期10天的采访过程中,有压力,有责任,有艰辛,也有欣喜,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作为国内国际高度关注的党的十七大,受到正式邀请的国内外记者就有上千名。而作为地方媒体,想要采访会议及与会的党代表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大会开幕的第二天,就采访到了宁波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近半小时的采访中,路甬祥副委员长谈得最多的是家乡的发展,提及中科院与宁波共建的材料所、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港以及宁波的民营企业、宁波的创新环境等。他和蔼可亲的态度,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结束后,有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首长平时就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每年都要回宁波一两次。听说家乡的记者要求采访,首长当即就应允了。听后,我们深受感动。
除了报道会议本身外,我们更关注宁波在首都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中有着什么样的印象。记者去正在建设中的奥运会场馆采访时,了解到奥克斯空调、滕头村苗木等都被采用,难怪奥运场馆的一位项目负责人见到我们 就忍不住夸了起来:“宁波人的‘生意经’不是一般的厉害。”
记者还在北京街头做过一次随机调查。10名被访者当中有9人知道宁波这座城市,有6人曾经到过宁波,还有6人能说出宁波三种以上的特产,对宁波总体感觉满意的有8人。他们对宁波的总体印象是:江南水乡,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富有爱心。
在那些日子里,我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重大报道活动,远离本土“作战”,有着诸多不便,只好想方设法寻找新闻素材,千方百计挖掘新闻线索,白天忙着采访,晚上赶着写稿,紧张而充实。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也更加加深了我们对宁波这座城市的热爱。
(本报记者 卢 磊)